蟹你已经吃过了,那么对于它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

说到螃蟹,现代人对它的描述总是体大膘肥,青壳白肚,金爪黄毛,肉质膏腻,但是你知道为何大闸蟹叫做“大闸蟹”吗?
「螃蟹」的曾用名们
你只知道螃蟹叫「螃蟹」?它究竟何时被国人发现的,跟随我们的节奏,躺倒在“蟹史”长河中装一装。
我们如今称呼的「螃蟹」便是因为其横行得来(东东许慎《说文解字》提及“蟹,旁行。”),隋唐时期便开始大量使用此称呼。不过,它还有「郭索」(根据其爬行的声音取名)、「介士」(根据其外形取名)、「无肠公子」(根据其体征取名,但其实螃蟹是有肠子的)的别名。
「蟹」字早在先秦时代就有现身,战国《庄子·秋水》中有“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的记录,同一时期,《荀子·劝学》也有“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告诉人们螃蟹的样子和习性,说明当时就有人对蟹有一定观察和了解。
不过,在各类书目中,仍有很多「解」、「蠏」、「?」等不同的字表示。在古人有限的认知内,他们对这个自带甲壳的水生生物着实难解。用“解”是因为蟹会脱壳(宋代罗愿《尔雅翼》称“字从解者,以随潮解甲也。”)同时,他们又认为它既能属水虫,又能属鱼,所以才出现各种偏旁不一的写法。
大闸蟹的前世今生
说螃蟹自当绕不开这苏州蟹(算是大闸蟹的前身了),我们来看看出自包邮区的螃蟹网红发家史吧。
苏州大闸蟹的网红属性其实源于唐宋两朝。
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苏州阳澄湖所在地)就有很多螃蟹,《国语》中“稻蟹不遗种”便能佐证。它们在水稻田间横行生存,可以说是如今大闸蟹的先祖了。只不过那时有没有人吃它,尚不得知。
到了南北朝,《洛阳伽蓝记》中记录了居住在吴越片区的人“呷啜莼羹,唼嗍蟹黄”的吃蟹内容,想不到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吃蟹黄的高级吃法了,这是有多懂得享受生活和美食。到了唐宋,吴越地区的人吃蟹就更加放荡了,他们不只是吃,吃完还要对此吟颂夸赞一番,可以说是一手把大闸蟹推成了网红。宋代皇室忍不住馋,这苏州蟹便进宫成了贡品。更为浮夸的要数明清时期,尤其清代有首《持螯歌》,一句“水陆珍味谁冠首,江淮之蟹为厥魁”简直把它推到人间至味的地步。
阳澄湖大闸蟹的历史首秀是从清朝才开始显现。相关文献记载显示,如今阳澄湖所在的位置在宋代以前还是块土地,螃蟹?那时的人既没听过,更没见过。直到宋代才因水利工程而出现在《吴中水利》、《水利书》中。湖泊建成后,周边河水都汇聚于此,慢慢地,这里便拥有了自己的生态圈,螃蟹也渐渐出现。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有了「阳澄湖蟹」的名号,道光年间在《元和唯亭志》中以“出阳澄湖者最大,壳青、脚红,名金爪蟹,重斤许,味最腴”的描述获得称道,这可能才是真正贴有「阳澄湖大闸蟹」标签的最佳认证的时候。
藏在医学界里的美食家,同时也是吃蟹大咖的施今墨(民国时的京师名医),几乎吃遍全国各地螃蟹,把螃蟹分成了六等十二级,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湖蟹、河蟹和溪蟹,其中阳澄湖大闸蟹在他嘴里排上第一等第一级。
民国后,阳澄湖大闸蟹的身价就一直居高难下。得利于交通改善,大闸蟹被传入上海,乃至全国、国外。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阳澄湖能够名扬天下,有一部分功劳是属于上海吃货的,是他们把阳澄湖大闸蟹推广成了一方霸主。不过近年,太湖蟹、吴江蟹、常熟蟹等各地各湖大闸蟹也渐渐成为新晋网红螃蟹,坐拥好水质、好环境收获着各自的粉丝。
「大闸蟹」不是品种
各种名湖出生的「大闸蟹」几乎快被人传为蟹中的一个品类了,可是大闸蟹只是人们叫出的一个名头,并非什么品种。它的来源是因为以前人们捕蟹都会使用一种叫「蟹簖」的竹质器具,这也是最早最广泛使用的工具,此工具一般放在水里,像“闸”一样,到了夜间通过灯火吸引螃蟹爬上“竹闸”而捕捉,久而久之,便把这些螃蟹称为“闸蟹”,而“大”自然是因为它们够份量,因此得名「大闸蟹」。
▲ 放置湖中的便是渔民捕蟹所用的「竹闸」(蟹簖)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方言和烹饪技法的结合。在吴语中,把食物放到水里煮或油锅里炸的这个做法称为“煠(zhá)”。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和清代《清嘉录》种都有对“煠蟹”的相关描述,到后来,民间自然而然把其叫做“大煠蟹”,但因为属方言音译生僻字,慢慢传为“闸”,因此得名。
不管如何,这「大闸蟹」都跟品类无关,而是与生活中捕捉的方式或食用的方式有关。提醒那些喜欢在餐桌上科普的朋友,还请避免雷雨天出行,言多必失。
大闸蟹家族
除了中华绒螯蟹之外,我国绒螯蟹属主要还有 3 种:日本绒螯蟹、狭额绒螯蟹、和直额绒螯蟹(有人也称作台湾绒螯蟹),他们的区别一般在螯足、背甲和棘齿上。其中,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个体更大,产量更
高,肉质鲜美,经济价值大,为主要养殖品种,说白了就是吃得人多。
洪泽湖大闸蟹产业网是中国网库旗下的一个专注于大闸蟹的电商平台,集中了全国上下游的所有企业进行采购、批发。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大闸蟹交易平台和信息。所以想要购买的亲们,赶紧抢购吧!以上信息由洪泽湖大闸蟹产业网:hzhd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