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枪声的背后!


八一南昌起义,人民军队的起点。重提这个熟得不能再熟的话题,许多人或许会认为又要讲老故事了。然而,读过本文,你就会发现,在南昌起义中,依然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是一段值得永远纪念的历史!那是一段充满着光荣与梦想、热血与献身的历史!那是一段映射出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与非凡气概的历史!
谁倡导了南昌起义
起义的时间与地点群英荟萃的起义
说到南昌起义,一个鲜为人知的问题是:谁最早提出了这次起义?是周恩来,叶挺,贺龙,还是朱德?他们是南昌起义的参与者、指挥者。
李立三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担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改组,将陈独秀停职,指定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和周恩来5人组成中央常委。临时中央的主要工作是部署党组织转入地下和中央机关从九江撤退到上海,同时考察打回广东以图再举的可能性。其中根本没有南昌起义计划。李立三到了九江后,7月20日在与谭平山、邓中夏进行的九江会议上,敏锐地分析了临时中央“南下广东”并不可行,转而提出将一些可以争取的部队尽快集中于南昌,在南昌举行起义!这就是南昌起义的最早提议。
起义的时间与地点
第一次九江会议提出南昌起义后,李立三等不及中央的指示,在7月24日召开的第二次九江会议上,决定叶挺、贺龙部队于7月28日前集中南昌,7月28日晚举行暴动,周恩来在武汉得到了李立三的报告,中共中央立即展开讨论,最后同意举行暴动。但认为理想的暴动地点是九江南浔,又是李立三挺身而出,他坚决反对把起义地点设在南浔,因为九江地区的军阀部队已经聚集,对起义不利。同时,准备起义的叶挺、贺龙部队已经陆续开往南昌,在南昌起义势在必行。
李立三说服了周恩来,起义地点确定为南昌,起义时间定为1927年7月30日晚上。
干扰了起义按时举行的是张国焘。30日,张国焘来到南昌,在前委会上,张国焘传达了共产国际代表的指示精神:(一)我们的军事若无十分把握,可将我们的同志从军队中撤出,去组织工农群众;(二)起义要得到张发奎同意并且一致行动。这个意见遭到了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彭湃的反对和驳斥。周恩来十分激动地说:“你这个意思与中央派我来时的想法不相吻合。国际代表及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运动,现在给你的命令又如此,我不能负责了,我即刻回武汉去吧!”他气得还拍了桌子。20多年之后,周恩来在谈到南昌起义时说:“拍桌子这个举动,是我平生仅有的一次。”恽代英更是愤怒地说:“没有必要等你来讨论,因为事情已经决定了。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一些错误决策已经害了中国革命,葬送了成千上万的同志。现在,南昌暴动一切都准备好了,忽然又来了什么国际指示,阻止我们的行动。我是誓死反对的。如果你再动摇人心,就打倒你!”起义革命委员会主席谭平山也十分气愤,会后,他找到周恩来,主张把张国焘绑起来。周恩来严厉地制止说:“张国焘是党中央的代表,怎么能绑呢?”在这种气氛下,张国焘只得表示服从多数意见。但是,起义时间却不得不推迟了。
7月31日,前委在贺龙第二十军军部召开的会议,决定8月1日凌晨4时起义。不料,第二十军的一个副营长突然叛变。前委迅速将起义时间提前为凌晨2时。入夜,贺龙命令负责封锁道路、断绝交通的部队进入战斗状态。他们颈上系着红布带,左臂上扎着白毛巾,马灯、电筒上贴着红十字。口令是“山河统一”。
群英荟萃的起义
南昌起义中,走出了一大批后来的人民解放军将帅。1955年授衔的将帅中,有8位元帅、4位大将都与南昌起义紧紧相连,这还不算未被授予军衔的周恩来等中共重要领导人。
这8位元帅和4位大将,并非都是直接参战。1927年8月1日凌晨,在南昌指挥起义作战的有3位:第二十军军长贺龙,指挥部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朱德。8月2日拂晓,从回马岭又赶回了两位:前委军委书记聂荣臻,第四军25师73团3营7连连长林彪。8月10日,时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准尉文书的陈毅从九江赶上来。起义时,在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内,还有两位后来的解放军元帅——叶剑英和徐向前。起义前,徐向前没能和党组织联系上。起义爆发后,张发奎集合指挥部军官宣布:“CP(共产党)分子三天以内保护,三天以外不负责任!”当天晚上,徐向前就悄悄离开九江,去寻找党组织,从此结束了他在国民革命军的生涯。
相比在南昌城头指挥作战的元帅们,叶剑英对于“八一”南昌起义的贡献是秘密的。起义发动前,时任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探知贺龙、叶挺等人将要被扣留,解除兵权。他马上约了叶挺、贺龙、廖乾吾和高语罕4人到甘棠湖划船。正是在这艘小船上,叶挺、贺龙得知了自己的危险处境,最终定下了起义的决心。南昌起义爆发后,张发奎手下不少将领主张派兵夹击起义部队。叶剑英再次献计,建议张部跟随起义部队进入广东,以“援师讨逆”的旗号夺占广东地盘。张发奎觉得划算,便采用了这个建议。正是叶剑英这个建议,使南昌起义部队迅速打开了南下广东的通道。
南昌起义中还走出4位大将。陈赓大将,与周恩来共赴南昌,起义中负责政治保卫工作,后来起义部队南下,他在贺龙的第二十军3师6团任1营长。粟裕大将,起义时为十一军的一名班长,起义中跟随部队警卫设在江西大旅社的革命委员会。许光达大将,时任第四军炮兵排长。张云逸大将,时任第四军25师参谋长,未暴露身份公开参加起义。他说服张发奎,让共产党员卢德铭出任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团长,这个团虽然没有赶上南昌起义,却在后来参加了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当天,张云逸还掩护了共产党员、25师73团团长周士第,使起义部队又多了一支生力军。
特殊参加者
在南昌起义的部队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参加者。他们在起义失败后,脱离了部队。叛变与倒戈,令起义部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蔡廷锴被人所知,一是因为他率领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在上海力抗日寇,二是1933年他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但很少有人知道,1927年的南昌起义部队中,也站着高大魁梧的蔡廷锴——任起义军南下部队左翼总指挥。蔡廷锴参加南昌起义并不是自愿的。当起义部队南下途经贤县时,蔡廷锴趁乱率部脱离了起义军。蔡廷锴率部出走使起义部队南下计划受到严重挫折。
1927年9月,起义军退至广东潮汕,蒋介石麾下干将薛岳率部协同粤军第11师陈济棠部阻击起义军。双方在汤坑展开了激战。起义部队奋勇作战,将薛岳部4个团击溃,包围了薛岳的师指挥部,眼看就要全歼薛岳部。千钧一发之时,起义军叶挺部的营长欧震叛变,率部在阵前倒戈。薛岳抓住机会,与赶来增援的粤军向叶挺的起义军发动猛烈反攻。汤坑之战的失利,使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重新北伐的设想被击碎。
起义的火种
10月3日的流沙会议,是南昌起义的最后一次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当时他正发高烧,郭沫若回忆说,当时周恩来“脸色显得碧青”,将起义战败的原因作了简单的总结。叶挺说:“到了今天,只好当流寇,还有什么好说!”叶挺所谓的流寇,是指开展游击战。血性贺龙慨叹:“我心不甘!我要干到底!就让我回湘西,我要卷土重来!”正在大家表态时,哨兵发现敌人尖兵,于是会议草草收场,众人分头撤退。混乱中,抬周恩来的担架队员也趁机溜走,周恩来的身边只剩下了叶挺和聂荣臻,3人仅有的武器只是叶挺的一支小手枪。3人搭上一条小船,艰难地漂到了香港。
起义失败了,但它留下的火种却并未熄灭。保留下火种的关键人物是朱德。南昌起义爆发时,朱德的地位并不显赫。那时,朱德手下兵不过500人,顶多算一个营。在三河坝完成阻击任务后,朱德的部队已损兵过半,这时又传来南下部队失败的消息,部队军心涣散,各级领导纷纷离队。营长、连长更是成群结伙地拉着部队开小差。那真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时刻。朱德接过了这个几乎没有人再对它抱任何希望的摊子。在天心圩大会上,朱德镇定地说:“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朱德胸中的信心与激情火焰一般传播给了剩下的干部战士。在最困难、最无望而最容易动摇时刻表现出磐石一般的坚定性,朱德成为这支部队的领袖。他的主要助手是仅存的两位团职干部:团级政治指导员陈毅,团参谋长王尔琢。部队被改编成一个纵队,共800人。这支部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基础,战斗力核心。800人中,走出朱德元帅、陈毅元帅、粟裕大将等一大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流名将,南昌起义的火种由此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