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衣法华寺位于绍兴市正南面约二十公里的秦望山的西北麓,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由高僧昙翼始建。昙翼在秦望山修持,后在孟顗和富春人富翁陈载全力资助下,建起了寺庙,号“法华寺”。昙翼在寺内专精《法华经》,蔬食涧饮,精心修持30多年。南朝梁时,禅师惠举隐居修持在法华寺内,梁武帝征召惠举当国师,惠举不从。当时昭明太子萧统见其心坚,特赐以金缕木兰袈裟一件。后梁武帝也施寺中四件宝物:有昙翼顶戴紫檀十二面观音;有红银藻瓶一对;有红琉璃钵一副;还有金铜维伟佛像一尊,加上太子赐的袈裟,五件宝物,藏于寺中,后奉于大殿西序。
唐朝会昌年间,天衣法华寺于“会昌法难”中佛灭寺毁,一败涂地。唐宣宗年间,天衣寺得以重建,并正式将法华寺额改为天衣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到过天衣寺,并留有诗文。宋宣和元年皇帝诏令:改僧为德士(即道士),寺改为观,奉道教。后因此举颇不得人心,皇帝又诏令复寺,命铜佛免输官府,所以天衣寺维伟铜佛像一直严奉寺中。元代末年(1368年),因寺中和尚火烛不慎,整座寺院被烧,三天三夜,烈焰万丈,烧红了半片天,寺内佛像,碑石全被煨烬。洪武六年(1373年),僧昙敷重新在旧址建寺。寺建成后,丞相刘基曾游此寺,并作《游法华寺诗》明嘉靖元年(1522年),僧德瓒重建大殿,天衣寺终于又恢复了原来圣貌,田产山林千余亩。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皇帝诏令,召僧为民,重耕作,天衣寺逐渐衰落颓废。寺内门可罗雀。万历年间,陶文简重整旧寺,并重镌李邕碑。明朝未年,崇桢皇帝又一次大修天衣寺,并在大殿左侧立有重修青石巨碑,可惜在文革后期,被一精神病患者推倒,残碑已成断石。
天衣寺据毛氏《西河合集》记载,清代曾立有“天衣乾公骨塔疏序”碑刻。不久就被毁,以后逐渐衰落,无人问津。直至解放后,尚有部分寺舍残存,1958年,此地修了一座水库,本来又添一境,可惜没有好好保护,天衣寺逐渐倾废,无任何宗教活动。到七十年代,天衣寺仅剩一片废墟,再无一砖片瓦。
天衣寺历代高僧辈出,人数之众多,在佛教寺院中实属罕见。天衣寺开山祖师昙翼大师自不必说。南朝梁时名僧惠举法师,名噪一时,法华寺也是在他住寺期间改为“天衣寺”的。
慧基法师(412~496年),南朝齐时名僧,高僧慧义法师的弟子,宋文帝曾御驾亲临其出家仪式。他20岁时入法华寺(后来的天衣寺),善解《妙法莲花经》,曾写有《法华义疏》三卷及《制门训义序》三十三科等佛教经典。当时,慧基学说传布海内,功德披三吴,皇帝敕命为僧主,掌管十城,是东土设僧的正宗始祖。
智藏法师(458~522年),南朝宋、齐、梁年间高僧。489年,竟陵王萧子良选高僧20人讲《净名》,当时智藏年龄最小独居未位,但阐述义理,没有人能与之抗衡,因而名声远播。500年,智藏居天衣寺。
玄俨大师(675~742年),唐代名僧,曾拜富春僧晖为师。他于法华寺(后来的天衣寺)兴建戒坛院。开元中,玄俨招集律行,思制度人,受戒离俗者万人。他住法华寺(后来的天衣寺)二十余年,多讲《四分律》、《般若经》,著有《辅篇记》十卷,《羯磨述章》三篇,《金刚义疏》七卷。
除以上几位大德外,还有大义、神邕、仲林、义怀等多位高僧皆出于此。因此,天衣寺的荒废,是佛教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损失。光如法师见此情景,十分痛心。
2005年,光如法师筹资十万元,在天衣寺旧址东侧,建造了五间简易寺舍,并重立了“法华寺”碑。现在一些佛教慈善人,正在出钱出力修路,车路已直接通往寺前。在光如法师和四方信众的护持下,天衣寺终于有望得以重建。
光如和尚不是被打了吗,此事还没有下文。其实若论佛教史,目前汉传佛教主要有八宗,而绍兴就有其中一宗的祖庭--三论宗嘉祥寺。这点是不是该好好发掘发掘呢,祖庭啊。看净土祖庭庐山东林寺,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天台祖庭国清寺,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八大宗派祖庭绍兴占其一
感谢楼上科普
绍兴佛脉如此深远,不仅该好好发掘,更该好好发扬。
这个才知道,希望楼上能把这个观点出处详细解释下。
汉传佛教流传至今主要是八个宗派--禅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天台宗、三论宗。这八个宗派都形成于魏晋至唐代,每个宗派都有其祖庭,比如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开山祖师慧远大师;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达摩所建;天台宗台州国清寺智者大师所建。八个宗派都源远流长。若说及三论宗,又名大乘空宗、般若宗、性宗、破相宗。此宗广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说大乘经同明一道,同以无所得正观为宗,对如来所说经教,不作高下优劣之分,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以佛说的法门就有种种的不同,随机施教,因病授药。此宗祖庭有三--陕西草堂寺、南京栖霞寺、绍兴嘉祥寺。
吉藏大师(549年-623年),俗姓安,中国六朝与唐朝初期的佛教僧侣,是汉传佛教三论宗的祖师与集大成者。因为祖先来自于安息国,所以又被称为胡吉藏,又因为曾经待过嘉祥寺而有“嘉祥大师”的称号。
7岁出家,有颖悟誉,具戒之后,声闻转高,19岁替法朗复讲经论。隋平定江南后,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住嘉祥寺,宣讲三论,听众常千余,被尊称为嘉祥大师。后受隋炀帝敕命,住扬州慧日寺,长安日严寺,并于长安完成三论注疏,创立了三论宗。此期间曾与当时三藏论师僧粲辩论且获胜。
著有《中论疏》、《十二门疏》、《三论玄义》、《大乘玄义》、《二谛义》等。弟子知名者有慧远(隋代)、智顗(开创天台宗、释迦摩尼佛再来)、慧灌等。其思想远传高丽、日本。
据史料记载,嘉祥寺建于东晋宁康元年(373)至晋太元三年(378)间,位于平水镇平江村的秦望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