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日第一战——白江口之战


朝鲜半岛在隋唐时期存有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个“国家”。唐朝初年,高句丽、百济二国联合,大举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乞援。唐高宗派大军攻破高句丽一部,然后首先平定百济,百济灭国。
百济国内残余势力向日本求援,663年3月,日本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复国为名,派出日军登陆朝鲜,开始对自己的老师动手。
日本方面先后派出四批集团军到达百济旧地:
第一批由朴市田来津所率领五千众。朴市田来津是圣德太子时期重臣秦河胜之子,这批人也是扶余丰得以除掉鬼室福信的军事保证。
第二批由阿昙比逻夫率领,计舰船一百七十艘,兵力一万七千人。
第三批日军规模最大,即由上毛野君稚子、阿倍比罗夫率领的两万七千人。阿倍比罗夫出自阿倍氏,他在出兵百济之前一直过着戎马生活,征讨虾夷长达三年之久。
第四批日军是由庐原君臣率领的一万人。
先后抵达百济的日军共计六万人。
日军将领大都出身于大和朝廷旧贵族,士兵来源几乎遍及列岛各地。日本国小人少,国内打仗几千人就算大仗了,由此可见,这场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一场全国动员大战。
日本的第一步战略推进意图获得了实现,上毛野君稚子率军开进原百济国南部,以凌厉攻势顺利夺取了新罗军占领的两座城池,数月后成功将新罗军赶出百济南部,使得新罗援军与唐军主力的联络通道受到阻隔。
同年8月17日,唐罗联军军事部署最终商定:由刘仁轨、杜爽、扶余隆(归顺唐朝的百济太子)率领一百七十艘船、两万军士由水路行进,刘仁愿、孙仁师及金法敏(新罗太子)率三万余人由陆路进发。唐罗联军中唐朝军队总兵力为两万人左右。
8月27日,双方水军主力在白江口遭遇,这就是中日历史上著名的“白江口之战”。
刘仁轨率领的唐朝水军共计舰船一百七十艘,军力二万人,因为该舰队尚需负责陆上部队辎重运输任务,每艘船的军事运力相对较小。
而倭济水军在完成会合之后,总计有船一千艘,军力五万人。有不少历史文章都认为日本战船很小,其实都是一种猜测,并没有充足的证据。
双方数万之众,在这片并不开阔的水域苦战了两天之久,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两翼舰船同时夹击敌军,箭弩之外,又采用火攻。在狭小的水域之内,数量众多的倭济小船迅速陷入一片火海,慌成一团、夺路而逃的火船又将火种带至后续大船,倭济水军本就布局混乱,此时更为被动。狭小的白江水面瞬间成了下饺子的大锅,倭济水军纷纷跳水逃命。这种局面进一步造成相近船只无法及时调转航向,火借风势,倭济联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局面。
两天之内,双方经过连续四轮接战,日方四百余艘船只惨遭焚毁。《旧唐书》记载:“遇倭兵于白江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战争到了最后,地点进一步下移,转至江水入海口一带,倭军船队被彻底击垮。
倭济联军舰队中的主力部分从公元660年就开始建造,最初的船坞地点在今日本静冈县,前后共花费四年时间。在这场战争中毁于一旦。
在岸上,倭济陆军也被唐罗联军击败。
唐罗联军陆战部队从9月1日起围攻日军占据的周留城,两天之后已经获得白江口战役完胜的刘仁轨部也自水路到达城下。因倭济联军主力已在白江口遭到毁灭性打击,周留城守军完全丧失斗志。五天之后,开成投降。
9月11日到14日,枕服岐城的百济残部及部分日本残余船队聚集到慰礼城,与在那里的第三批日军会合。9月15日,他们集体扬帆,向日本进发,不再与唐罗大军争锋。
9月19日,百济境内日军集结于慰礼城之后撤回本国,标志着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