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变肥料,手机监控发电!这么高端的事就发生在绍兴农村
农村生活垃圾不仅分类投放,而且做到了变废为宝,这在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孙端镇已成为现实。“每天平均处理村里的垃圾1吨左右,处理后是有机肥料。”孙端镇村头村党支部书记顾水根告诉记者,村里产生的生活垃圾,再也不用外运焚烧和填埋了,不可回收的垃圾则做到了日日清。目前,周边7个村“会腐烂”的垃圾都拉到村头村进行处理。
与绍兴其他农村一样,村头村的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个难题。今年年初,村头村投入210万元探索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办法,建起了太阳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房,采购了垃圾处理机,并在村中设置了30个垃圾分类投放点,挨家挨户向村民发放了600多只垃圾分类桶。
每天早上,就陆续有垃圾车将收集起来的生活垃圾送到垃圾处理房。“处理之前先要进行一次分类。”清洁工赵张华告诉记者说,瓶子、塑料袋、包装、废旧布料等可回收的垃圾要挑出来,蔬菜果皮、厨余垃圾等不可回收的垃圾则被投进垃圾处理机。经过机器的无害化发酵处理,进去的垃圾出来就成了有机肥料。村头村每天垃圾处理减量达80%,产生大约50公斤的有机肥料,主要用于村中绿化带、蔬菜基地施肥。
记者看到,垃圾房的顶部面积超过400平方米,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顾水根拿出智能手机,打开一个应用软件,就实时显示出当天太阳能发电数量。阳光充足的日子,光伏发电装置一天能发200多度电。
实际上,孙端镇最早开始垃圾资源化试点的是小库村。去年7月,小库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处理房正式投用,村民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不再外运进行焚烧和填埋,而是进行垃圾无害化减量处理。更重要的是,小库村全面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村里给每个家庭分发了两个塑料垃圾桶,分别印上“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字样,并标上号,村民收到的垃圾桶编号,都与自家的门牌号相对应。
为了让村民学会垃圾分类,小库村采用通俗易懂、符合农村实际的办法,上门宣传时告诉村民:“会烂的,扔进‘不可回收’的桶;不会烂的,扔进‘可回收’的桶。”经过一段时间的宣教,绝大多数村民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
孙端镇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小库村、村头村的垃圾资源化试点,孙端镇的垃圾资源化处理工艺已处于全省较领先的水平。村头村承担周边7个村的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作,小库村承担了周边8个村的垃圾处理工作,孙端全镇已基本实现了垃圾分类全覆盖。
据说,效果不好啊,
还有我是当地人
分类投放
我觉得是好事情可以全镇推广。
效果肯定不好?
那个垃圾分类的桶确实是每家都分了一个 可惜我没用,收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