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11月26日,发表记者沈卫莉 实习生 独小静文章
柯岩“无名”烈士碑
碑在远山,碑在旷野,碑更在人心里。
一切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人,都会被历史和百姓铭记。
在柯岩风景区内,一块刻有96位抗日将士名字的“无名”英烈碑,见证了一位老人的执着,见证了百姓的真情,更引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20年前的托付
●记者 沈卫莉 实习生 独小静
20年前的托付
初冬的一个上午,阳光温暖。82岁的李奎懋老人与他的朋友张本齐,一起前往柯岩风景区,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请老张对抗战英烈将士碑上的一些异体字进行辨认,李奎懋要把这块英烈碑发到网上去,帮助英烈的后人根据这块碑上的姓名寻亲。
柯岩风景区的不少工作人员已经认识李奎懋老人,他隔三差五前往此地。
李奎懋来到广场西侧的一条僻静小道,小道右侧绿荫遮盖着一块路碑,上书“抗战英烈将士墓”,沿路碑拾级而上,一块长1.8米、宽1米的“抗战英烈将士碑”赫然入目。
他走到墓碑前,低头默哀致敬。看到墓碑前放置几束鲜花,他觉得无比欣慰。
李奎懋与这块抗战英烈将士碑的故事,与20年前夏天的一席话有关。
李奎懋退休前是一名教师,爱好摄影。1994年夏的一天,他的老领导杨百成来到他家,说自己正在编纂《绍兴县民政志》,在对绍兴县革命遗址进行普查时,发现柯岩风景区七星岩附近有一块抗战英烈将士碑。至于这块墓碑后面的故事,他希望李奎懋抽空去调查。
受此托付的李奎懋,开始寻找和调查抗战英烈将士碑。
那一年盛夏,早上6点多,李奎懋头戴遮阳帽,带上一壶水,乘公交车到柯岩风景区,寻找这块位于柯岩风景区七星岩附近的墓碑,在那转了许久,问了许多人,一无所获,他怅然而归。
8月的一天,李奎懋又出发去那里寻找墓碑。时近中午,仍一无所获,见一老师傅正在池边打捞水草,他上前询问。
“往前走,转弯可见一块七星岩指路碑,指路碑对面有一座小山坡,坡顶就有一块抗日烈士碑。”这位老师傅用手指路。
李奎懋听后,激动得心都怦怦跳,道谢后,他小跑着向前走。
这是一个荒芜的山坡,满山荆棘,李奎懋手脚并用,爬上坡顶,果然有一块碑,碑身向前倾斜得厉害,碑上的文字被细密的绿色苔藓所遮盖,显然久无人光顾。
李奎懋用树枝拨开苔藓,露出“抗战英烈将士碑”字样,但见碑上还有两个圆洞。他拍照,迅速下山,向那位师傅进一步打听碑的来龙去脉。
这位名叫鲍阿牛的农民说,柯岩新未庄村的周利水老人比较了解此碑。
周利水老人现已过世,据他当时描述,1940年,柯岩七星岩一带有学校、寺庙,寺庙隔壁驻扎着国民党陆军第十预备师。当时12岁的周利水听学校老师说:“这支部队曾与占领杭州的日寇在钱塘江边激战,后被敌军包围,部队伤亡惨重,96位将士以身殉国。陆军第十预备师第二十九兵团第一营营长赵祖光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将士,在营区对面的小山坡上立碑。立碑时间是‘民国二十九年四月’。”
李奎懋还听到另一种说法,该国民党部队为掩护绍兴政工队去萧山敌占区做策反宣传工作,在路上遭遇日寇的围剿。
总之,周利水亲眼目睹当时将士与石匠一起,建墓碑和英烈亭。
李奎懋将之写成报告,后经有关部门实地考察后,把这块抗战英烈将士碑编入《绍兴县民政志》里。
他完成了受托,才掀开了保护墓碑的序幕。
风雨英烈碑
据考证,抗战英烈将士碑建成于1940年4月。事隔74年,它至今得以保存下来,历经几多风雨。
1941年日军扫荡柯岩,日军部队就驻扎山上。当地村民为防止这块抗战英烈将士墓碑被日军发现,用柴草把碑掩盖起来,石碑得以幸存。
解放后的1956年,台风刮倒了碑亭,只剩下了光秃秃的石碑。
“上面刻着的这些人都是国民党将士,因当时的形势,没人敢给它重建碑亭。”周利水在世时这样告诉李奎懋。
据鲍阿牛介绍,“大跃进”时期,七星岩附近建起了一个养猪场,养猪场需要电源,电线要从山的那边接过来,为了节省电线杆,当地人就在墓碑上打了两个洞,电线从洞里穿过。后来,当地山林队又在墓碑周围种植番薯,番薯需要留种,放入地窖,待明年再种植。村民为图方便,便在墓碑地基下挖了一个地窖,日子久了,碑身就向前倾斜了。
到了“1962年”时期,当地群众为防墓碑被毁,用石灰刷碑,写上毛主席语录,这块碑得以保存下来。
“大破‘四旧’,无数珍贵文物尽毁,而涉及国民党将士的墓碑更是在被砸之列。这块墓碑历经劫难,能保存下来,很不容易。”李奎懋说。
下转第11版
柯岩抗战英烈将士碑
覃德心在广西的家所憾的是,到了1994年,这块刻有96名抗战英烈的墓碑没有得到修葺保护。其间,李奎懋几次向媒体及有关部门呼吁。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柯岩风景区对墓碑进行了一次全面修整保护,加固碑基,竖直碑身,铺设石板祭坛等。
如今,老人希望有关部门能给这块墓碑建个碑亭,立块碑记,让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英烈覃德心找到了
在李奎懋老人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此碑及刻于碑上的烈士们,引起了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
2011年初,一位来自温州的游客在游览柯岩风景区时,谒访了这块抗日英烈纪念墓碑。回家后,他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博文《绍兴柯岩景区,你们不该忽略这个景点啊》,并在博文中附上纪念碑照片,以及碑上96位英烈姓名和立碑时间。
远在广西的网友“夜风里的火炬”看到此文,并在墓碑上的牺牲将士名单中,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祖父“覃德心”的名字,她把照片放大,给有中风后遗症的父亲看,她的父亲当即老泪纵横,激动得无以名状。
网友“夜风里的火炬”还撰文回忆了祖父覃德心的故事,大概如下——
祖父覃德心,广西武宣县花颜村人,幼年时即和祖母订娃娃亲。后祖父放下手中的锄头,走进黄埔军校学习,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祖父匆匆回家小住,把《黄埔军校同学录》和照片交给祖母保存,几天后就奔赴前线。
祖父所在的是国民党第十军第十预备师。1938年驻扎在桐庐,后转移到金华整训。1939年春节后开赴江西抗日,参加反攻南昌战役。到了这年6月,第十预备师转隶第八十六军,年底参加了冬季攻势。1940年2月,杭州沦陷,祖父所在的第十预备师29团一营驻扎在柯岩一带,并又隶属于第十军……直至战死疆场。
祖父离家时,父亲年幼,父亲印象中的祖父挎着军刀,十分威武。回到村里,就给乡亲讲抗战的道理。
最后一次回家,祖父带着祖母回了一趟祖母的娘家,路上祖父把幼小的父亲扛在肩头,就这么走着去。
祖父刚上前线时,家里偶尔会收到他寄来的书信。后来音讯全无,直到1940年收到《阵亡通知书》,家人才知道他已经牺牲了。
解放后,爷爷的身世家人讳莫如深。
自祖父离世后,祖母用瘦弱的身子撑起这个家。2000年,祖母弥留之际,还在询问令她苦等了60载的男人,究竟葬身何处。
2011年夏末,我和亲人一行,来到绍兴柯岩风景区,在抗战英烈将士墓碑前献上一束花,洒下一杯酒,心中默念:“祖父安息吧,我们的心,与您同在。”
不过,这块抗战英烈将士碑上的更多烈士,身世待解。
这是党报对绍网的支持。也是对网友发稿,工作的支持。
楼主辛苦了!
向楼主致敬!
老人的执着令人肃然起敬!
绍兴网、日报先后一起关注,柯岩“无名”烈士碑有望被重视。 谢谢楼主。
好,向楼主致敬。
但愿能找到更多烈士后人,让烈士们有个归宿。
对这份执著赞一个,
一切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人,都会被历史和百姓铭记。
报网互动,推动进步,赞一个!五保户就是老先生吗?
今天我去看过这块抗战英烈碑了,上面总共有国军牺牲将士96人的名字,其中上尉姜成达经我调查发现他是台州临海人
记得40年前,每当我们几个走过后村庙竹林旁时,我们几个小男孩都会停留脚步,看看这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墓碑,依稀记得有相当团长,连长级别的,也有许多小兵的墓碑,职位高的墓碑大些正方些,小兵的墓碑小一些,毛糙些,坟墓不是很高,一般都一米左右高的样子。
后村庙是不是在棋盘山旁边,棋旁山旁边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过一场惨烈战斗,国军一个团全军覆没
应该是吧!现在的庙还在,墓的位置应该是庙西首150米的样子,从前是竹林,我清楚知道以前这个竹林中埋了很多兵的墓,
风景区内的这块墓碑是哪一年凿的,以前我们看见过没有这么多将士名字的墓碑,也许是拆迁时从新做了一块?
风景区的这块碑是1940年4月份造的,1941年日军扫荡柯岩,日军部队就驻扎山上。当地村民为防止这块抗战英烈将士墓碑被日军发现,用柴草把碑掩盖起来,石碑得以幸存。
到了“1962年”时期,当地群众为防墓碑被毁,用石灰刷碑,写上毛主席语录,这块碑得以保存下来。
你看见的很多士兵墓碑的应该是另外一场战斗牺牲的国军将士
哦!明白了
国军将士功在千秋,护碑人功德深厚。
真是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在日本人面前,绍兴国军一触即溃,不提也罢。
这场战斗国军62师一个团奉命进攻柯岩的棋盘山日军据点,进攻的那天正好下着大雨,不知怎么回事,居然被山上的狼狗发现,日军随后猛烈开火,一场偷袭战变成了攻坚战,在加上当时作战计划布置的不够详细,没有切断电话线,日军的援军源源不断的开来,大部分国军都被日军刺死在蓝天玫瑰园这边的田地上,只有极少部分国军冲了出去
这块碑据我了解有36名浙江籍抗战牺牲将士,其中三人绍兴籍
绍兴反攻战还是打的可以的消灭日军58人,打伤日军1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