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易观国际发布的《2017年中国智能硬件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为3315亿元人民币,预计2017年底这一数字将变为3999亿元,同比增长20.63%。而其中智能可穿戴、车载智能硬件、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产品占市场主导地位,贡献了2016年营收的绝大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智能产品并没有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究其原因是因为厂商缺乏合适的展示平台。
今天我们来到硬店科技,采访创始人李柏林先生,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有10多年投资管理经历。硬店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产品社会化协同平台,将传统商业空间进行互联网改造,最终以智能货架的形式呈现在商超写字楼内,智能货架集展示和售卖功能于一身,消费者可以通过支付押金并扫码打开智能货架体验产品,同时有大屏幕配合指导并实时解答使用问题,喜欢的话可以直接在线下单购买,如果不喜欢可以放回柜内,押金即刻退回账户。
硬店创始人李柏林
据李柏林介绍,在创办硬店之前,他有多年的投后管理经验,在与其他智能硬件创业者的接触过程中,他发现目前对大家困扰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的展示。一款新的智能产品,在网络渠道上确实可以获得不少曝光,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有亲身体验过之后才知道这款产品是否适合自己。而大部分购买行为都与体验直接挂钩,换句话说,体验不到产品可能成为消费者是否为智能产品掏钱买单的重要因素。
硬店的本质是传统线下展示平台的互联网化,目前,在国内已经出现众多智能产品展示商店。总结来看,他们更像是传统的“苏宁国美”形式,通过在人流量密集的地区租店面做展示和讲解,进店顾客在体验后决定是否购买。但是,这种模式由于租金成本和人员成本较高,很难快速复制和发展下去。
硬店通过全自动的形式让智能硬件获得更多展示机会,李柏林介绍,目前硬店已经和多个商业综合体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在大型商城内设置硬店,“获取”商场的天然人流量。硬店甚至可以不用向商场支付租金,因为这些展示柜可以围绕在商场的支撑柱周围,形成三面或四面展示的立体柜面,这样节省了空间,又能充分获得消费者关注。同时,硬店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用多功能椅的形式,一个占地约4平方米的木质立方体,其中一部分被设计成座椅供大家休息,另一部分被设计成小型展示柜。区别于传统的“智能硬件商店”模式,硬店几乎没有人员成本,消费者体验同时可以通过大屏幕与产品负责人实时沟通,这样就省去了雇佣员工的成本。而且由于展示柜的独特设计,平效是传统商店的数十倍。
硬店第二代产品概念图
目前,硬店的合作模式以租赁智能货架为主,每个展示柜尺寸是长35㎝x宽35㎝x高35㎝,收费10000元/年,现在加入的有大学生、白领、网红等,这些人可以在业余时间录制自己使用智能产品的视频并上传至大屏幕播放,一旦商品售出便可以从厂商获得分成,如果销售业绩好的话甚至可以获得股权。根据几个月的运营经验来看,单价在200元左右的商品成单率最高。
硬店在今年6月底完成了部分天使轮融资,据李柏林介绍,这部分资金将用于硬店二代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硬店计划国庆期间在北京覆盖10个商圈,年底将走进上海、深圳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