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冠山——古书院


平定县城以西四公里的冠山,状若峨冠,山势挺拔,古松林立,境极幽雅。更为引人入胜的是其灿烂的人文景观——冠山古建筑群,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冠山的古代书院和部分书院遗址以及石窟建筑。
平定自古以来以好文重教名震山西。元好问在《乡郡杂咏诗》中赞美冠山:“新堂缥缈接飞楼,云锦周遭霜树秋。若道使君无妙思,冠山移得近城头。”北宋末年冠山便建起了民间私办的冠山精舍。元代在精舍的基础上,逐渐扩建完善为吕公书院。吕公即元代中后期的名臣吕思诚。吕思诚是元泰定元年(1324)的进士,他和父亲、爷爷都曾在冠山精舍读书学习。清光绪版《平定州志》记载:“冠山书院,在冠山之腹。元左丞吕思诚父祖数世读书处,初名冠山精舍。后以宰相言,赐额,建燕居殿,设宣圣殿,以颜、曾二子配。”吕思诚从关注教育的角度为书院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使吕公书院在当时名气甚大。到明代,正德年间在平定下城内建立石楼书院。弘治年间,平定知州吴贤在吕公书院遗址的石洞前构筑正堂叫名贤书院。明嘉靖年,时任(甘肃)临洮太守的孙杰回到故乡,寓居冠山书院,见到冠山山腰有一巨石,即出资雕凿夫子洞,以纪念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并在夫子洞旁修建了高岭书院,广招学生。其间聚书万卷,校勘其间,从严规范以启迪子孙。明代陆琛所作《高岭书院孔子调铭》的碑刻今仍立于夫子洞院中。
  清代乾隆时期,平定名士张佩芳和知州王祖庚分别出资建造了槐音书院和榆关书院。张佩芳是平定城里人,清乾隆二十一年考中进士,曾历任安徽合肥县令、安徽寿州及泗州的知州。张佩芳喜好藏书,精于考据,重视教育,学养丰厚,他所资建的槐音书院比邻资福寺,环境幽静,庭院开阔,筑窑洞六间,窑前带有木构前檐,风格古朴,至今仍保存完好。王祖庚资建的榆关书院(旧址为今阳泉师专),当时筹银3683两,以其利息为教师的酬金和学生的学费,建有房舍50余间。由此,平定才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官办书院。后来榆关书院因与闻名全国的山海关(也叫榆关)同名,而且难以反映书院的地方特色,便改名为嘉山书院(平定城里的嘉河发源于嘉山)。乾隆五十年,提督山西学正的戴衢亨曾到平定视察,出于继承历史传统的角度考虑,将嘉山书院更名为冠山书院,本州和外地好学之士接踵而至,规模宏大一时极盛。
  清嘉庆年间,奉直大夫孙裕出资在冠山修建崇古冠山书院。奉直大夫是一个小小的从六品文官虚职,但他性情宽厚仁慈,好为义举。当时平定城边的山头、河下两村人畜饮水很困难,孙裕请人勘察地形挖掘水井,造福人民。五渡村前的河道夏季河水猛涨,孙裕独自出资修建山路,方便百姓。特别是出资修建崇古冠山书院,建窑洞10余孔,分为二重院,正院有东向石窑五孔,月台下南北两向各有三孔,窑洞外形似为瓦顶,实则石劵窑洞,垟厚顶固,冬暖夏凉。崇古冠山书院、槐音书院和夫子洞等古建筑保留至今,成为平定县历史上重教育惜人才的书院文化的佐证。1810年,平定知州吴安祖带头捐款,和孙裕之子、山西举人孙植忠对冠山书院和榆关书院进行了整修,吴安祖所撰写的《重修冠山书院碑记》为我们留下了当时修复过程的珍贵资料。1903年冠山书院在维新变法的推动下,改建成平定中学堂。才女石评梅每次从京城回平定探亲,都要随父亲到冠山书院读书小住。石评梅的许多作品和散文中也多次提到风景优美的冠山景色。1926年,当地进步学子在此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平定支部,山西许多平定籍的共产党员都曾在此就读或从事革命活动。
  从宋代开始,中国的科举制每年录取的人数逐渐增多,使大量的寒门学子奔求功名有望,也推动了古代书院各项功能的完善。《元史·选举志》记载了全国各书院官学化的规定和措施,使书院逐渐正规起来。其间,在山西各县仍有少量的书院坚持民办的特色。
书院的基础是经费。这种经费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学田”的田租收入,学田是由官府和皇帝赐额拨给书院的耕地,书院出租给农户以收租子的方式取得经费。另一方面,经费来源于当地一些有经济实力又好为义举的私人捐助和支持。例如冠山上的夫子洞和高岭书院就是由担任过太守的平定人孙杰个人出资修建的。当书院办到一定规模之后,政府即根据书院的规模、人数和学生的成就规划田地的拨付和资助。尽管书院的类型比较复杂,但在管理体制和教育特征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特性。例如在书院中一般具有教育、研究、祭祀、藏书、刻书等多项功能,兼以教学育人。书院其实是一个文人汇聚的文化场所,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文化沙龙。院长(或称洞主、山主)大多由当地著名学者或名士担任。
书院的生徒来自四面八方,没有门第界限、贫富之分,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就可以入学,有教无类,这是自孔子以来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一般情况下入学也不经过考试,当然一些著名的书院如湖南的岳麓书院就优先接纳州学分较高者,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也只招收中过举人的学子入学。生徒按分斋进行习读,书院供给食宿。在一些较大的书院专设讲堂,用于老师和学生讲授讨论之用,斋舍则是生徒的住宿和自学场所。书院的主讲先生都是当地很有声望的学者,学生大多为仰其名而至,学者风范为人师表,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关系比今天的学校里的师生要亲密得多。在书院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学、先生讲授、学生提问、先生答疑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学生多角度独立思索,以理解消化为主,反对“填鸭式”和“满堂灌”,从而培养了很多颇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仅以平定为例,金、元、明、清四个朝代考中进士的就有131人,举人680人,贡士758人。在清代嘉庆丁卯年的科考中,平定县一次中士解元、举人、副榜15名,留下“文献名邦”的美誉。
 平定冠山现存的崇古书院为两进三合式院落,共计11间砖石窑洞,分为上下两部分,窑洞的屋顶做成灰瓦带脊的木构房式样,结构坚固而又无需过多的维修费用,所用石材均为山上自产的沙岩,色泽沉稳,加工方便,因而建造成本也较低。院内石碑刻十数通,大部分文字清晰可见,特别是明代吏部尚书、平定人乔宇的《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一文,除了文采,书法也堪称佳作。它和百米之外的槐音书院成为阳泉地区唯一以书院功能遗留至今的古建筑。槐音书院的木制抱厦和石雕柱礎古朴踏实,让我们欣赏到清乾隆时期平定地方风格的古窑风采和工艺特征,古朴沉稳的建筑风格让人心宁气定。这些砖石砌筑的窑洞,其院面布局和房屋的型制与当地民居基本相同。明代嘉靖时期所建造的高岭书院虽已踪迹全无,但旁边的石窟宅院夫子洞依然完好。主洞窟内只有2平方米的面积,主像孔老夫子正襟端坐,两旁雕有学生颜子和曾子。石像只有不足1米的高度,但石雕技艺显示了明代石刻的时代韵味。窟院中的石雕砚池和古人的石刻碑文让我们感受到古人昂扬向上的尚学之风。
平定冠山,一座风光秀丽的历史名山,一座学风浓厚的文化之山,每当走近它的怀抱,总让人汲取到给养,追古思今,激励我们不断探索人类的精神之巅。
【香港卫视山西讯】
北方难得一见到古书院,但愿保护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