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口马拉松比赛的一些建议

今天在海口举行的马拉松比赛已经尘埃落定。但是给市民们留下的印象,不是比赛获奖的冠军,也不是参赛的人数,而是一地鸡毛的交通状况。不但是海口交通部门,作为赞助商的富力也背负很多骂名。马拉松比赛道路管制造成了很多市民出行不便,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几乎可以用怨声载道去形容吐槽的强度。
这次比赛发生了很多问题,马拉松比赛组织和管理的严密性,相关支持部门的配合度等很多方面都凸显出海口在大型公众赛事组织上的不成熟。
首先,组委会交通组织的规划是一个问题,没有考虑好道路管制后给出替代交通解决方案,让市民发现交通管制后能知道怎么绕行更合理。其次,宣传推广是一个问题。虽然在报纸、媒体上对马拉松都做了一定宣传,但宣传力度并不充分,大部分市民并没有及时获知有效信息。其三,道路临时指示不到位。虽然相关路口都配置了交警,但是车主并没有得到明确信息引导到合适路段。其四、发生问题后交警部门信息沟通不顺畅。产生大量交通拥堵之后,大量交警在路面上指挥交通固然值得肯定,但是并没有通过如交通广播等即时性媒体让在拥堵现场的车主们迅速得到指导并逐渐安定。其五、组委会危机公关不及时,发生危机时没有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有效处理,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
虽然发生这么多问题,说明马拉松比赛并没让各方满意。我们抽丝剥茧回到原点,探讨马拉松比赛是否适合在海口举办呢?
组织海口马拉松的目的是很清晰的,通过马拉松比赛推广海口城市名片,打造国际旅游岛的新亮点。近几年马拉松在国内的发展十分迅速,很多城市都开始举办马拉松赛,形成了一股“马拉松热”。 马拉松是体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典范,举办马拉松比赛相当于城市品牌营销。之前海口也组织过几次小规模的马拉松比赛,但是从未组织过大规模群众参与比赛,与厦门马拉松动辄几万人参赛相比,海口马拉松参赛人数最多也只有几千人,这和海口作为国际旅游岛省会城市的形象是极不相符的。
而且,海口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省会城市,总所周知海南的旅游圣地是三亚,来海南旅游的游客可以不去海口,却不能不去三亚。海口市在旅游资源上的匮乏是无法超越三亚了,但是在文化影响力上却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的效果。因此,通过体育与文化的结合打造海口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也就成为提升海口城市影响力的有力途径之一了。
因此,讨论马拉松比赛是否能在海口举办就是个伪命题。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就是怎么做好。
作为海口市热心市民,我想提出一些建议,供海口市政府考虑。
第一、马拉松比赛应该成为政府主导的长效策略
著名的北京年度马拉松已经举办三十几届,厦门也举办了十一届。而此次海口马拉松并非像其他城市是由政府担纲组织,而是由企业赞助,比赛全称为“2015富力马拉松暨首届商学院马拉松赛”从名称上来看不属于政府行为,而更类似于企业行为。企业行为是否能够持续性投入,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打造海口马拉松品牌难以明确,至少富力没有做出承诺。如果海口马拉松只是举办这一届,就根本谈不上品牌或是旅游效应。因此,建议将来的马拉松比赛,应该由政府相关部门做整体规划,整体统筹再匹配商业资源,而不是以商业资源为主匹配政府支持。
第二、赛事统筹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此次比赛凸显出的交通问题,只是组织问题不足中的一环。从大量现场图片暴露出组织人员缺乏培训,供给、安保和救护设施都很难保证。作为首次组织的万人马拉松比赛,经验不足并非不能理解,但是吃一堑长一智,在下一次活动中需要吸取宝贵教训。在会务组织、品牌推广、交通规划等方面都应做好方案及应急预案。
第三、做好品牌效应联动
如同足球世界杯经济一样,一个好的体育盛事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体育经济支持城市相应商业资源的力度极大。马拉松能吸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参与,做好做大比赛除了能给城市带来品牌影响力的无形价值,还将给城市的纪念品销售、餐饮、旅游、商演等等带来不可估量的销量,形成旅游的摇钱树效应。而这次马拉松比赛的商业资源配套还是空白,并没有形成城市联动的主题活动。
一言蔽之,海口举办马拉松比赛是利大于弊,切不可因为发生困难而因噎废食。风物长宜放眼量,祝海口马拉松能长盛不衰。

非常感谢,已回复,请查阅。
【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竞技体育处-陈前响】 2015-01-11 21: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