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十大食药舆情事件,大家最关注的都在这里了!

欢迎搜索并关注“食药舆情”
(id:shiyaoyuqing)
1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引爆舆情
话题热度:★★★★★
事件概况
济南破获一起涉案价值达5.7亿元的非法经营人用疫苗案。谁也未曾想到,这起2015年查获的案件,在今年3月掀起舆情的轩然大波。3月18日,澎湃新闻网发布的新闻《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专家:这是杀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责成山东省局会同公安、卫计部门采取措施,迅速处置。
3月22日,李克强总理对非法经营疫苗案件作出批示,批示指出此次疫苗安全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暴露出监管方面存在诸多漏洞;要求食药监局、卫计委、公安部切实加强配合,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舆情沸腾后,国家总局与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辟谣并非5.7亿元疫苗流入市场,澄清安全性问题,提出加强二类疫苗监管,在省级交易平台阳光采购等措施。国务院批准组织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部门联合调查组。
4月13日,国务院例行常委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专门听取了山东非法疫苗案的调查处理情况汇报,当场作出决定对17个省(区、市)相关负责人予以问责,先行对357名公职人员予以撤职、降级等处分。李克强指出,疫苗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生命健康,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4月23日,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主要针对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暴露出来的问题,着力完善第二类疫苗的销售渠道、冷链储运等流通环节的法律制度,建立疫苗全程追溯法律制度,加大处罚及问责力度。至此,山东疫苗案件的“连锁反应”告一段落。
点评
山东济南非法经营疫苗案件从澎湃新闻的报道开始,多家媒体跟进报道、评论“疫苗案”,再到《疫苗之殇》旧文重发引发“对战”,其后明星、舆论领袖微博发声让该文的传播范围几何级扩大,主管部门连续发文、世界卫生组织几度回应,引发了全方位的“舆论海啸”,直接促使国务院作出修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决定,是2016年度最重大的药品安全舆情事件。
此次疫苗事件与以往曝光的假药案相比,其性质未必最严重,但引发的关注度却极高。3月21日央视新闻的官方微博发布的一条相关信息,阅读量就超过1000万。
事件发生后,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对疫苗事件的反应并不迟缓。不过从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应对来看,还有不少遗憾之处。例如网民渴望获知的信息发布严重滞后。
在山东疫苗事件爆出、进入社交媒体并达到传播高潮的72小时之内,国家总局和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海南、云南等地相关部门虽然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回应,但未及时对网上流言或谣言进行有针对性的澄清。
尽管在3月24日,三部门联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但失去了与谣言赛跑的黄金时间,当时有针对性的回应呈现窒息式真空状态。这一阶段,相关的政府部门除了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和决心之外,还应该提供调查的程序、流程、方式和相对清晰的路线图,让公众有足够的程序认同,通过可知、可见、可参与的程序和规则,让人们体验抵达结论的过程,尽量减少对结果的质疑。
要尽快查明并及时对外公布当前的调查进展,说明问题疫苗的来源和流向。尤其是那些已有问题疫苗流入的省区,更要及时告知这些疫苗是否已经流入市场、是否需要召回、如何召回等信息。要对网上舆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避免信息发布的“自说自话”。
破坏信任如山倒,重建信任如抽丝。当社会信任达到警戒线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媒体,都很难独善其身。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用有效的风险沟通消除疫苗恐慌症,重建社会信任,对各方都很重要。
这一舆情事件之所以持续发酵,难以“退烧”,有很多深层次原因,信任危机下的社会心态、被自媒体颠覆的媒体生态,都为引爆舆情提供了“枪支弹药”。在“舆情猛于虎”的自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引导和控制舆论走向的手段很难奏效。就媒体在此次疫苗事件中的整体表现而言,最重要的是要避免越权“诊断”,在政府部门和专家进行事件定性前避免因报道形成舆论压力而对公众形成误导。
对政府部门来说,应对舆论固然有技巧,但是回应真相的态度更加重要。抛开各种应对策略、技巧,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用实情应对舆情。复盘此次疫苗事件的舆情应对,至少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多一些思考:
第一,真相不能迟到。媒体和公众等待“靴子落地”的时间,就是谣言孳生的空间。因此应该在第一时间公布真相,并且尽可能地把所有真相一次性公布出来,斩断谣言和猜想。无论是舆情初发时对疫苗流向的追问和随后对问责名单的猜想,都需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
第二,科普知识的发布时机很重要。科普知识相当于一剂补药,所谓“虚不受补”,在疾病初露端倪或者平日进补,效果更好。当恐慌情绪开始蔓延的时候,再行进补,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三,谨慎使用第三方回应。无直接利益第三方的声音,在有效引导舆论方面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第三方声音也是双刃剑,运用不当便会有“背书”“站台”之嫌,因此以往多次突发事件应对中,专家每每发声便引来“板砖”无数。此次疫苗事件,发声的世界卫生组织是最具权威的机构,如果在早期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疫苗科普常识,公信度会更高。
正如媒体评论而言,地方政府应对舆情的能力,固然可以分解成响应速度、信息公开、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等指标,但万流归宗,只在一点,那便是对于公义的信仰能力与维持能力。舍此而谈舆情应对,便只是无根之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