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到27我连续收看CCTV10科技频道《曾随之谜》


这两天我每天晚上10点准时在我笔记本电脑上用CNTV收看CCTV10的《探索发现》节目。
因为连续三天会播出随州曾随之谜。
我对这个谜题也一直非常的关注。我觉得吧,应该是一个国家。或者曾国灭随。
不管怎么样,为随州曾侯乙古墓、叶家山古墓群、羊子山古墓等感到自豪(这种自豪不知道来自哪里,莫名其妙啊)。
最可惜的是,曾侯乙编钟没留在随州(当然了保存在省博物馆当镇馆之宝也不错)),但是真品没再回娘家?
我感觉在我有生之年,这个谜题会随着更多的文物考古而揭开。随州大地古墓大多还在沉睡,说不定哪年就会有更大发掘。
其实我特别喜欢看《盗墓笔记》。

等下我接着收看第三集

画面不是高清的

曾随之谜会随着更多的文物考古而揭开的,看着吧!

等我老了时候

我说怎么没得美嫂子了呢

感觉曾国还是随国的别称? 如果是独立一国,史料肯定会记载,曾国最大之迷就是史料无记载,这是最要命的

前二天还去随州博物馆看了下 敲了一下编钟

曾国也是历史悠久的大国!

曾国即随国,在史料上没有记载,是“挖掘出来”的,曾国的文明有700多年的历史。

现在定论,感觉还早了点,现有发现还不足支撑完全定论,史书盲点是最大问题
很好奇,曾国是否是姬姓随侯背着周室在南方攒的“私房国”?

中国这么多古文献 竟然没得记载 悲催

对“曾随之谜”,砖家都是盲人摸象,即使是省考古队的老黄也是管中窥豹。
曾和随并不是简单的一国两名,随州在上古至少有三个城邦,后来才被曾国逐一兼并。曾、随、鄂是这三个城邦名称,其中曾国在淅河金屯(西花园—庙台子遗址),鄂国在安居古城(安南山—长庆堡遗址),随国就是现在的老城关(经过多年的叠压,仅存小北街古遗址,但西有擂鼓墩东有义地岗两大古墓区)。金文的“随”字是随州地貌的象形字,两边有“土”高大的土丘,两条“水”系(厥水、涢水)从土丘穿过,在城下相汇,向南注入云梦大泽。
比起曾与鄂无疑随国的地理区位更具优势,所以商周两代中王朝的南征驻军(江汉之师)无一例外的驻扎在“随邑”,每当君王南征,参与“围猎”的众多诸侯军队驻扎在随国、厉国(疑在厉山一带,目前尚无考古证据),所以随字也有追随的词义,曾国与鄂国作为土著的“地头蛇”,拱卫在王师左右。这与商代殷墟卜辞记载的“立事于南,右比我(鄂)、中比舆、左比曾”的格局完全一致。商人崇右,右边的鄂国在商代比曾国牛叉,曾经位列商王朝的三公,中间的随邑是商代王师的驻军地,舆(举族)正是商代中晚商朝军队的领军主帅,而曾国屈居于商王南国之师的左偏师。左中右三师,再加上负责后勤的后师(厉国),这才是完整的南国之师。
总之商周时期随枣走廊的“三国”格局,是因为军事需要而建立的,其后记过了历次战争,三国的势力此消彼长,曾国最终做大成为汉东大国,曾国的国祚一直存续到战国末期,并且在西周末年迁都随邑,北方遗留的传世史籍以“随”相称,而考古发掘的随国任然是以曾为国号。

我认为鄂国、随国比曾国早,鄂国、随国是商时就有,可能随比鄂还早,曾国是后来的,外来户,跟考古没有冲突。

曾国的立国并不晚!曾国的先祖是“稷”,曾侯舆墓的铭文不仅披露了其祖上是“南公伯括”,更有一个残钟铭文明确追述其远祖是烈山神农氏。“惟王十月,吉日庚午,曾侯与曰:‘余稷之玄孙’。。。”。曾侯舆的编钟一定比其孙子曾侯乙编钟毫不逊色,而且其铭文就是一部重要的《曾国史》,可惜被毁了,毁掉这座史上最重要先秦大墓的家伙,可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铭文提到的“稷”就是夏商时期的“稷神”-柱,神农别号烈山氏,对此,史家无异议。“烈山氏”始见于《国语》和《左传》,比“神农”早出,是神农氏的古称。史书中关于烈山氏的记载稍少, 而其时代也被认为要早于黄帝。烈山氏见于文献, 最早是在春秋时期 。《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 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 自夏以上祀之 。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国语·鲁语上》 亦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 其子曰柱, 能殖百谷百蔬 。
也就是说,自夏代至商代“柱”一直是华夏人祭祀的农神,到了周代,西周王朝以游牧民族统治农耕民族,为了意识形态的需要,才又推举了周人的先祖“弃”取代了原来的“柱”为稷神。
然而正象李白诗云:神农好长生,风俗就已成。尽管以后的官方改祭陕西的“周弃”为炎帝,而江汉的先民任然固守传统,尊曾国的远祖“柱”为神农,民间祭祀至今不断。这就是随州和宝鸡都宣传自己是炎帝神农故里的原因。
无独有偶,商王朝灭亡之后,曾国除了正宗的“伯括”一支回到汉东被封为列侯外,其庶支“仲忽”一族被提拔到西周王室为上卿,宝鸡出土的“盂鼎”“南宫乎钟”铭文更是明确记载“南公伯括是南公盂的祖(爷爷)”,南宫乎钟更是称其远祖为“南公”称其直系的祖宗为“亚祖”。
铁的事实证明曾国有一个庶支在姬周王室为高官,与随州曾国同宗同源,他们的采邑在宝鸡一带,就是引犬戎灭了西周王朝的那个“缯国”。祭祀神农的风俗更可能是属于农耕民族的江汉曾族从南土带到西岐的,而不可能由属于游牧民族的姬周发明再传播到南方。西周原本是游牧民族,后来古公亶父举族东迁,才始习农耕。所以“炎帝神农故里”非随州莫属!
由此看来曾国绝不是什么“姬姓”,即使是西岐的缯国,以及他们的后代南宫盂,南宫乎等等的葬俗和铭文也带有浓浓的“东方古族”的烙印。黄凤春一口咬定曾国是姬姓,更多的是他屈从于历史学术圈“华夏文化中原中心论”和“湖北文化芈楚中心论”的歪理邪说,曲意迎奉官方学术权威的说法。因为“姬姓”就是个中原文化的标签,不能“附属”于楚国的曾随文化,只能被理解成从中原南下传播而来的,他们誓死也不愿意承认华夏文明起源于江淮说!

曾随之谜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正解!如果将来考古发现不是姬姓那又要很多争议了!

君的回复我仔细看了,不是一般人啊。在随州一定是个人物

“姬姓”是中原文化的标签,就像“芈姓”是楚国文化的标签一样,历史砖家的任务就是给各路诸侯贴标签。这样才能在全国维护“中原文化中心论”,在湖北维护“芈楚文化中心论”,尽管目前楚国的考古挖了上万座墓,也没有挖出一座早于春秋的墓葬。
中国历史学界有两大禁忌。一是必须宣扬大一统:即使是先秦历史,也必须以商王朝、周王朝为核心。地域文化也要搞一个亚核心,比如湖北先秦文化必须要符合楚国的小一统原则。所以曾国屡屡成为楚粉的眼中钉,堂堂侯爵被贬为子爵楚国的附庸小国不说,还被从春秋到战国一路“灭国”,曾国的存国历史也被压缩到不能超越楚国800年的700年(因为在楚粉的眼里,楚国是万岁,则曾国只能是九千岁)。
二是必须符合家天下原则:受汉朝“非刘姓不王”的家天下理论束缚,历史砖家们一致认为小邦周取代大邑商是姬周一家的功劳,牧誓八族也不过是一群跑龙套的蛮夷。把曾国的封侯时间与立国时间混为一团,再次把曾国的立国时点限定在西周早期,完全漠视商代甲骨文大量对南土曾国的记载,以及西花园—庙台子遗址远远早于西周的事实!
西周王朝早期的“三公”是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太公(吕尚),而曾国的先祖“南公伯括”与“西伯姬昌”都是商代末年的人物,西周是从周武王灭商以后算起的。所以南公括是姬周的战略盟友“文王四友”,并且是文王托付的“顾命大臣”,辅佐周武王灭商的领军主帅。

估计随城还会出几个惊天古墓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