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饭馆邻桌,一个7、8岁的孩子兴奋地跟妈妈说自己得了一个奖。
“班里几个人得奖了?”妈妈问。
“二十几个。”男孩说。
“全班一多半都有奖,你高兴个屁啊!”妈妈说道。
孩子顿时有种诧异的失落,歪着脑袋想了半天,说:“我们班的XXX都没得!”
多熟悉的场景啊,从今天起,他开始失去用自己的理念构建生活的能力,此后的喜悦,都要因比别人好而建立,愁苦则要以别人比自己差来缓解。
二
晚饭后,大家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里一个孩子反应机敏、口才极好,面对主持人的种种“刁难”,对答如流。
旁边的姨夫感叹道:“看看人家的孩子都怎么养的!都是吃粮食长大的,人家孩子怎么就那么有出息呢!”
旁边的姨妈撇了下嘴,翻了个大大的白眼:“人家爸妈有钱从小培养啊!你花钱培养你儿子啊!”
“咱家毛毛也不赖啊!考试拿了好几个100分呢!是不是,大孙子!”姥爷在一边打圆场。
“得100分算什么啊,他们班XX得了好几个双百分了!我这天天花钱让他上辅导班呢,还给我考成这样!”姨妈在一旁给了弟弟一个恨恨不平的眼神。
弟弟在一旁装作什么都没听见的样子,半天也没吱声。
也许,他已经习以为常了,学习早已经成为一项无关自己、应付了事的任务,虚荣、攀比、自卑渐渐地渗入他的意识中,物质和分数成为了“成就”的代名词。
三
爷爷大寿,叔叔家的孩子站起来,端起杯子,声音响亮:“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后,还给爷爷唱了一首生日歌,赢得满堂喝彩,大人们都夸叔叔家的孩子长大了、有出息了。旁边的叔叔、婶婶坐在旁边红光满面、合不拢嘴。姑姑和姑父也让自己的孩子毛毛站起来说几句,毛毛执拗着低着头,死活不肯站起来。爷爷说:“没关系,别逼孩子,爷爷知道毛毛的心意,来,毛毛多吃菜!”姑姑恨恨地对着毛毛说:“没出息,几句话都不敢说,白长几岁,连弟弟都不如!”
从此刻开始,在他的眼中,“对别人祝福”这一行为被蒙上了浓重的利益色彩,再遇到此类情况,他也坚决不会说话,他会慢慢地承认自己的自卑和懦弱,真得内向起来。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有遗传的,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时,会受自己的父母影响。也许很多话,是你小时候你的爸爸妈妈说给你听的,于是这些话在你的潜意识中被刻在了脑海里,如今,为人父母后,你又传达给了你的孩子,用曾经别人对你的标准来衡量你的孩子,你却已经不记得,那些话曾经为小时候的自己带来多大的悲伤。而恰恰就是因为你的一句话,改变了你的孩子的性格和一生。
深思~~~
国内最大的问题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做人做事,容易攀比,从大人延伸到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