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民族的必争之地。游牧民族只畜牛羊,社会发展远低于中原地区,所以我们经常见到的都是吐蕃、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东归,却很少听到内地汉人西迁的故事。
从考古发掘来看,自远古时代就有内地汉人不断爬山涉水来到甘肃地区。有文献记载以来,中原汉人族群大规模西迁在秦穆公时期。由于东进受挫,秦穆公“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朝建立后,关中秦人移民榆中地区,开启了中原王朝大规模移民实边的先河,并为后世朝代有组织地向西部移民提供了借鉴。西汉时期,汉武帝持续多匈奴用兵,控制了河西地区后又掀起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魏晋时期,甘肃的汉人移民多为民间自发迁徙。因为中原战火不断,内地富豪、大儒都将甘肃视为避难良所。他们的到来为甘肃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中原汉人族群西迁在安史之乱时,因吐蕃出兵占领凉州而中止。五代时期,甘肃成为吐蕃、回鹘、党项和沙陀等游牧民族大展拳脚的舞台。常年的战乱让甘肃汉族人口急剧下降,农业生产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这一现象在北宋时短暂地得到了缓解。西夏李元昊频繁骚扰北宋西北边境,范仲淹等主战派被启用,延安到秦州一带的防线因此得以巩固。
宋神宗时,大将王昭从西夏手中夺回熙州、河州、兰州、会州等多城,并效仿前朝在河谷地带屯田。使得自中唐以来,汉族势力又再一次深入兰州黄河以东地区。
不过好景不长,蒙古崛起后,甘肃又再次落入北方民族之手。蒙元时期,由于统治者就在甘肃,为了恢复对西夏战争而产生的破坏,蒙古人在河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中原地区的流民、投降的汉军、被征发的罪犯、被流放的官员、学者等都被强行迁徙到了甘肃。
明朝初年,朱元璋命徐达、冯胜率大军入甘肃,一举荡平了盘踞在甘肃东部的北元残余势力李思齐、张良弼、完颜帖木儿和扩廓帖木儿等。洪武五年,冯胜又率军从兰州渡过黄河,进一步清除了河西走廊的蒙古军队,控制了黄河至嘉峪关一带。
同样为了尽快抚平战争创伤,朱元璋也从国家层面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有资料显示,仅洪武年间,朱元璋迁徙的屯垦的军士多达400万,再加上农民、豪强、罪犯等700多万人,总计迁徙了1100多万人,其中约有50万人被迁徙到甘肃。
甘肃地理位置险要,朱元璋在甘肃,乃至西域都设立了大量卫所。明军西征的将士基本留在了甘肃。明朝的军人为世袭制,一人从军,子孙后代皆由军籍。
为了达到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的目的,服役于卫所的军士必须妻妾同行,每户分给房屋、田地。随着屯田运动的不断继续,到了明朝中后期,卫所军士们父母子孙几代同堂的不在少数。
北元势力在明军的持续打击下再也无力南下,甘肃迎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与稳定。汉族百姓用勤劳的双手将甘肃的社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改变了甘肃的民族格局与人口比例。
得益于明朝对甘肃的大开发,后来清军之所以能够收复新疆,很大程度得益于作为大后方的甘肃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