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顺德“行政体制改革”看佛山发展

由顺德“行政体制改革”看佛山发展
声明:本人乃一打工人士,出于对佛山的热爱而撰此文,匆匆急就,有些观点和言论或许偏激,还请谅解。文中涉及到权力机构的言论,还请相关部门宽容以待,如觉不妥,请通知删除。欢迎网友理性探讨,谢绝谩骂!!!
2002年底,大佛山成立,辖五区,面积38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五六百万。此后近7年佛山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底佛山GDP达到4300亿元,超过很多中西部省份的产值,在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深圳。这给人一种印象,大佛山按照既定轨迹继续发展,必将取得更好的成绩。8月20日,顺德被广东定为“行政体制改革试验区”,享受某种程度的地级市权限。这一消息击破了人们对“大佛山”原有的期望,开始怀疑这件事是否对佛山以至珠三角城市的发展带来冲击。笔者以所谓顺德“独立”入手,从几个方面杂谈对佛山未来发展的一点看法。
一、 大佛山确立后未解决的问题
佛山整合的动因是希望有效配置五区产业资源,避免无序竞争,增强发展后劲,带动广东西部发展。但是大佛山成立后,五区之间存在多年的体制壁垒、政策壁垒、市场壁垒和资源配置壁垒动并没有得到多少解决,大佛山的合力并未完全体现。所以整合后的GDP产值并不是一个真正体现佛山实力的数字,更多的只是各区GDP的简单加合。
1.权力整合不彻底,小马拉大车。 五区合并后,当时的市政府领导提出“简政放权”,认为“需要管理的新思维,因此区划调整后许多权力不仅要向区里放,还要向镇一级放,而市一级主要是加强管理”,这种方式在整合的初始阶段是有必要的,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中长期来讲,并非良策,一个产值数千亿元的地级市政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权力集约,如何化解各区之间产生的种种问题,如何在各区政府部门形成威望(这种威望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增强各区对“大佛山”的认同。但是目前某几个区的部分百姓并不认同自己是佛山人,某种程度上也跟他们感受不到市级政府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力有关),如何有效、有力地从全市的角度来统筹整体发展规划呢?正是因为佛山市政府缺少这种权力集约,区的权力过高,才导致整合后“诸侯经济”未有明显改观,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整合的本意没有很好的体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佛山合并后,区域面积、GDP均比原佛山市增加很多倍,而整合后的大佛山市政府各个部门未作大的变动与调整,仍以原有架构来领导各区,至今未有改变,展现出一个明显的“小马拉打车”的局面。权力有限,人员不足,市级各个行政部门如何能很好地指导相应的区级业务部门?这也导致各区级业务部门仍旧是按照合并前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多是到上级部门盖个图章而已。
依笔者看来,佛山市政府至少有两个机会强化市级机关的权力:一是在合并之初就制订规划,把市政府迁至合适区域,形成新的市区发展中心,然后从五区相关部门抽调或者竞聘市级部门岗位。如果这样动作太大,容易造成不稳定,那么可以从一些部门试点开始,这样逐渐加大市级行政部门权力,七年的时间足以作好这些事。第二个机会是搞国务院刚开始大部制改革时候,佛山应该因应时势,主动向省委省政府提出试点(不过省上可能自有考虑)。
2. 政策研究、城市规划部门功能不完善。一个城市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想良性健康地发展,除了有领导以外,还需要有完善的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智囊部门,而政策研究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就到这个作用。
笔者作了调查,青岛、宁波、苏州等GDP与佛山接近的城市,有的设立发展研究中心,有的是在发改委下设立政策研究部门,这些部门编制多,人员素质高,其中宁波市政府发展中心有三十余人的编制,大多是硕士、博士学历,有四个研究处,一个人才所,针对宁波市发展的不同发展方向进行战略研究,为领导的决策起到了很好的参谋作用。而佛山市委政策研究室,从网上的资料来看,它的职能是:
(一)根据市委的工作部署,组织对有关政策问题,重点对改革开放、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及工业、农业、商贸、对外经贸、财政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党建、法制等方面的方针政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供市委决策参考。 (二)参与市委重要会议材料的组织工作,参与起草领导讲话、工作报告;起草或修改市委有关重要文件以及领导汇报材料等;完成市委领导交办的专项调研课题任务。 (三)完成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赋予的专题调研任务和重要经验、重要情况、重要材料的收集、撰写和上报任务。 (四)组织协同各地和市有关单位开展市重点课题的调研活动,参与有关部门重大规划、重要政策的制定,发挥在全市调研工作中“牵头、组织、协调、指导”的作用。 (五)配合市级党政班子成员年度调查研究课题方案的完成,反馈调研信息,汇总调研成果,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提供服务。 (六)办好《佛山调研》、《动态与研究》两份刊物,充分发挥刊物在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方面的重要作用,及时为领导提供信息。 (七)建立和加强纵横向的联系,发展调研网络,及时掌握全国各地及本地的经验、信息、动态,把调研工作向层次化、网络化、制度化推进。 (八)完成市委交给的其他工作任务。
初看上去,定位与职能也很明确,但是据笔者打听,这个政策研究室仅有7、8人,如果去除一个领导和一个办事人员,剩下五个人如果完成日常行政材料已是捉襟见肘,要对佛山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恐怕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些年,佛山重大发展项目的前期调研中,基本上没有看到这个部门的身影,相反,倒是频频出现省外专家的影子。笔者很困惑,难道真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吗?偶不否认这些专家的专业能力,但是仅仅来佛山走马观花,就能解决佛山的大问题吗?就拿佛山市公共交通这个老大难问题,印象中好像请了不少专家来会诊,到如今,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
政策研究部门的责任应该及时把握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科技动态,为佛山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方面作的不充分,则势必影响佛山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识一位老同志,关心科技动态,三年前,他就写过一篇关于发展光伏产业的建议送交相关部门,却不了了之。这两年,全国各地纷纷上马光伏产业。今年初,佛山市也提出发展光伏产业,已经是落于人后了,到时有多大的竞争力还未可知。
笔者举这个例子是希望,佛山市能够真正重视政策研究发展部门的作用,建立一个有着足够高素质研究人员的智囊机构,制订长期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市领导的决策咨询部门。
同样,市城市规划部门也处于这种境况。由于各区规划部门有着相当的权力,市规划部门似乎对各区的规划项目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只对市级项目有决策权。例如顺德规划院提出的“一城三片区”规划,是站在顺德区的角度进行布局,那么从市级规划部门来看,这个规划是否符合全市的总体发展布局呢(简政放权的结果)?!各区规划部门权力不小,各为各区,缺乏在市级规划部门站在全市的角度统筹安排,导致各区实际上成为市中市。 这几年筹划建设的传媒集团、文化mall,千灯湖金融高新区等是市级规划的结果,是一个努力方向。如今,在广佛同城化的背景下,佛山市政规划部门更应该以超前的眼光及早调研规划,为大佛山未来的城市建设规划一个美好的蓝图。
佛山作为改革的前沿城市,三十年来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只是外地人来佛山的第一印象恐怕都是有些失望,马路狭窄,楼房破旧,规划混乱,河涌又臭又黑,公共汽车喷着黑烟。。,希望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能有大的改观。
尊敬的网友:您好!我们已将您的文章转交给市委政策研究室,供他们做决策研究参考。
2010-10-06 23: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