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山村月夜】


【平起仄收起句不入韵】
山泉汆小月,崖壑舞松风。
竹影铺锦画,薄云绕俊峰。
野芳熏子夜,萋草卧弦虫。
浅月邀儒客,仰观七夕星。

古人又将四声分为平仄两声。
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了上、去、入三声。
平是音调平直、无高低升降变化的意思;
仄是不平,凡上、去、入三声发音皆有高低升降的变化。
所谓近体诗声调和谐的规矩,主要指四声的搭配,也就是平仄声的搭配了。
关于平仄声搭配的规矩,下面再讲。
近体诗的押韵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必须押韵,押韵的部位在双句的末尾一字,称为韵脚。
不同之处是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有时候同一首诗平仄韵还可以互换着押。
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
诗有韵,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稳,则屋必倾。
韵不稳,则诗必劣。
所以押韵方面有些情况当有所戒:
1)凑韵:俗称也叫挂韵,就是说所押韵字,与全句意思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上一个韵字。
2)落韵:也就是俗称的出韵。
3)重韵: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中重复出现,哪怕是一字两义而并押之,也算重韵。重韵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但在古体诗中允许重韵。
4)倒韵:也就是说将二字颠倒以就合韵脚而押韵。这种情况在某些词语颠倒后对于词的理解无多大影响情况下也可以。
5)哑韵:作诗当选择声音响亮的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诗句不挺,也会使全诗因之萎弱。
6)僻韵:又名险韵,指那些僻字或单字只义的字。
7)同义韵:用同义字重复押韵,如花葩、芳香、忧愁等,分别意义相同,一诗并押未免重复可厌。
8)同字义异韵: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义,不可勉强借义凑押。如属于“四支韵”的思字,不可作情思之思押,这方面初学最宜审慎。
无论是写诗还是填词,“唱和”是经常遇到的情况。唱和时不和韵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原来的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近体诗调平仄的一些讲究:
(一)避孤平孤平是调平仄的大忌,必须避免。但是,在仄收的句子中,即使只剩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而算拗句。如果由于内容需要,非用仄声字不可,七言的就要在第五字上,五言的就要在第三字上,想法补救。
(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近体诗调平仄的口诀。这是对七言来说的。意思是,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格式的规定,该平可以用仄,该仄可以用平。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必须依照格式的规定,该平不能用仄,该仄不能用平。
(三)拗救从广义来讲,凡不合平仄的字,都称为拗。­
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在平仄方面,没有任何规定,汉和六朝诗的平仄是自由的。但自唐以后,由于受近体诗的影响,诗人在写古体诗时,往往也用律句,这称为入律古风。因此,古体诗有了一般古体诗和入律古风的区别。
对仗要求 :对仗,也就是对偶。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在这两句中,“绿”对“青”,“树”对“山”,“村”对“郭”(城郭),“边”对“外”,“合”对“斜”。第五、六两句,也是对仗句。
相连的两句,往往形成对仗,但不是所有的相连句都要求对仗。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虽都相连,但不对仗。两句相对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一)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二)在两句相对时,除了要求词性相同或相近外,还要求相同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相同或相近。两句相对,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诗人依旧笑春风
学习了!执着的你编织着绚烂多彩的梦,我们为你的梦儿喝彩!加油吧!一江君!
春风笑抚青青草。青草欢歌伴妖娆,下一句!不知道!

青草欢歌伴妖娆,妖娆婵娟是小草。 啦啦啦啦

荡月不识男儿身,误将嫦娥拟旧人。草儿青青自春色,情系往昔保纯深。

感恩岁月,感恩流年,感恩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