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今年已经71岁了,在记得与爱人每个有意义的日子的同时,对于父亲的重要日子却没有任何的记忆。因为进货的缘故,前段时间回老家,与父亲聊了很久,今天提笔写下一段文字,记忆父亲一辈子的点点滴滴。
每个大人物的出身总要被作家渲染的很有历史意义,父亲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出生在解放初期,可以说和我们新中国同岁。父亲祖辈都是贫农出身,父亲儿时的记忆就是天天跟着我奶奶到处借住在别人家,我爷爷是个木匠,却有着不该有的懒惰,放着手艺不做,却到处给人打短工。没有经济来源,全家只能过着贫穷的生活,每年都要向地主借粮,那时水稻还是每年种一季,一到收成,地主把借的粮食和利息一算,家里就只剩几颗粮食了,于是只能再向地主借,家里的境遇可想而知。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从小便懂事,为了改变贫穷,他十几岁就出外给人做短工,生活的重担过早压在了他稚嫩的肩膀,1968年父亲娶了比他足足小8岁的母亲,两人结婚时新房是借的地主的,仅有的家具就是家里的一步梯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当时正直公社化时期,全村人都是集体干活、集体吃饭,公社当时从外地引进了手工面,就派全村的青壮劳力学习手工面的作法。父亲当时是公社的民兵连长,作为带头兵自然义不容辞,却没想,因为当时的选择,却与手工面结下了48年的情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