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村距离市区约20公里。一进村便是石头砌成的一个弓形门洞,石头墙上依稀还有当年用水泥刻下的“为人民服务”五个红颜色的大字。门洞两侧当年刻上去的字则经过多年风吹日晒基本看不清了,很有一种年代久远的沧桑感,一下子就让人觉得回到了十几年前。
沿着村子的小路一直往上走,看见的是一棵郁郁葱葱的古槐,从古槐上挂着的牌子上了解到这棵古槐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最让人觉得神奇的是树根的一侧是用水泥加固了的,经了解才知道是因为当年被日本人烧了一部分之后抹上去水泥进行加固。这么多年过去了,水泥和古槐树“和谐相处”,丝毫没有影响古槐树的生长!大家感慨到,真是老天有眼,是老天爷不让万恶的日本人的破坏得逞吧。
旗杆院、八间房是这里最具特色的院落群。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别致新颖的雕刻,无不让人眼前一亮。让人不舍离去的还有史氏家祠和刘家祠堂,踏着先人的足迹,我们在这里流连、徘徊,对先人的敬重之情悠然而生。
之前就听说南庄村的地道很有名,但凡看过《地道战》的人,都对地道充满神秘的想象,对那个时代特殊的作战方式充满敬佩和敬畏。站在74岁以上参加过《地道战》拍摄的几十位群众演员的照片前,仿佛又看到他们片中的身影,想到战火纷飞的年代烈士们的牺牲和奉献。
据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南庄村最早的地道是在1852年挖掘的,当时一些大户人家为了躲避战乱和储存粮食,挖了500米的暗道。这些暗道给日后挖掘更长的地道打下了基础。1938年抗战时期,当时路北县政府二区领导经常居住在南庄村,南庄村因而成为了当时的革命根据地,号称晋察冀“小延安”村。后来南庄村的地下工作被人告发,成了日本人扫荡的重点。为了躲避扫荡,这个村就借鉴其它地方的经验,在村里挖了7.8里长的4条地道。遇到扫荡时,村民、粮食和值钱的东西全都转移到地道里。1943年的一天,日军进村扫荡,当时的民兵团长安置完村民后,在一村民家门口迎面遇上了日军,双方开枪后,这位团长躲进了村民家的地道,硬是让日军搜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他。地道在抵抗日寇方面的功能充分显示了出来。认识到这一点后,南庄村人民为了跟敌人长期斗争,把初期简单的隐蔽单口洞和各户的地窖连接起来,在地道内设计和安装了单人掩体、会议室、水缸存放处、陷阱、翻板、地道射击孔、猪圈射击孔等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最后挖成户户相连,供民兵和群众较长时间在地道内战斗和生活。从此,地道成为了保家卫国的坚强后盾,也成为了南庄村人心中的“延安精神”。
村书记说,为了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和铭记历史,去年8月,南庄村利用现有的抗战地道遗址,保护性开发乡村红色旅游项目。地道设置22个进出口,21个通气眼,31个居住窑洞,6个竖井式防毒气战、防烟熏战机关。目前村西的1000米地道已对外开放。
据统计,在抗日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地道战遗址全国有三个:山西省定襄县西河头村地道战遗址,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河北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希望南庄村利用现有抗战地道遗址,保护性开发、打造一个红色乡村旅游景点,把这个有历史的村子留住。但愿这个美好的愿望与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古色民风一起深入人心,早日实现。
(秦铭明)
大家都去参观一下,很好玩的。
不好, , 不理想
实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