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零售”就打开了第一战,成为2017的第一个热点。先是去哪儿原总裁庄辰超控股投资的“便利蜂”在中关村同开五店,一周内,快货发布新零售saas系统;笔者根据实地调查和创始人访谈,在这里做一下二者模式的评测比较,以飨关注“新零售”领域的朋友。
商业模式方面:直营vs合作
显然庄老板的模式重资产的直营模式,也就意味着需要涉足便利店的每一个环节:房租、人员、选品、采购、供应链、配送、价格、促销…一些繁杂事务,一样都少不了,这也意味着开店速度有限,加之开在“铁打的门面流水的店”的中关村,高额的租金,加之周边传统的便利店林立,只能说宣传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快货采取saas(软件及服务) 模式,让传统的便利店嫁接上互联网,开展新零售的业务流程,这让笔者想到了ios和安卓系统,一个封闭一个开放,如果要实现指数级增长,显然安卓在系统兼容性方面普及速度远高于ios,同样,快货只做自己擅长的事,不去涉足互联网公司并不擅长的店铺运营,选择与传统生意进行合作,并不破坏传统零售的原有生态,只以软件的轻资产方式,迅速嫁接普及,无疑是更聪明可取的做法。老牌的便利店如果要适应“新零售”时代的到来,也并不是自己去开发一套这样的系统,而是首选引入快货这样的saas供应商,快速地合作部署,分分钟也能实现便利蜂同样的体验效果,有人负责“新”的那一块,何乐不为?
互联网体验方面:app vs 小程序+ai
就互联网产品体验方面,笔者亲自完成了一次购物,与新零售相关的分别有如下几个步骤:连接店内wifi——下载app——扫描商品二维码——支付——核验区核验——完成购物。感觉并没有带来相比排队购物更多的便利,因为整个过程虽然自助,但是增加了顾客的诸多麻烦,难怪店内仍然排着长长的队伍,选择app扫码的顾客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便利蜂并没有减少原有便利店收银员的人力成本,相反还增加了一位app购物指导员。
快货的解决方案是小程序,顾客不用下载安装,符合张小龙说的,“无需安装,用完即走”的逻辑,扫码核验在收银员和顾客手机之间无缝切换,同时也支持顾客自助支付,简单快速,这点优于便利蜂的app体验很多。
供应链管理方面:集中自有店铺vs共享配送
便利蜂的高管团队全部来自于邻家,可以说,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依然会沿用传统连锁便利店的供应链采购模式,因此他们只能通过集中开店的方式,才能形成共同配送,以此来降低物流成本。不可想象便利蜂的车辆同时会兼备配送旁边的“快客”的任务。
这一点上,快货的做法是打通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分销系统,集中整个区域的采购需求,同步交由上游供应商或者统仓统配服务商,实现采销一体化,甚至可以兼顾一个商圈的集中配送任务。快货的智能分拣装车系统,多点线路规划终端同步支持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升级,这点上,符合新零售“线上+线下+物流管理”协同信息化的理念。
随着消费升级,新零售将成为电子商务的最大补充,马云甚至认为是替代的关系,但无论如何,人类是原来越懒了,为了省钱跑几公里去家乐福、沃尔玛大超市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家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更关心时间去哪了,“楼下买得到的楼下买,楼下买不到的网上买”已经是新的生活方式。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5年,全国有138家百货关闭,262家超市关闭,2016年出现了大型商超的关店潮,原因是消费者纷纷倒向便利店,2016年,便利店的销售额与2014年同期相比却增长了13%,其逆势增长与传统大卖场以及超市的萎靡不振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便利零售就行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便利零售业,至少还有10年以上的黄金增长期,然而这十年肯定与日本那十年大不一样,是以应变著称的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也未尝感受到的变化,将会发生什么呢?到底是便利蜂向左走对,还是快货向右走对?拭目以待!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用台湾某政论节目的台北副市长李永萍的话说“现在的大陆互联网发展之快,是他们想象不到的”,可能过几年再来,还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感受,就像打车、手机支付的变化一样,购物变成了,随手拿走便是,交易已经无形,新零售便利店无异于家里的一个大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