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个小时,8个小时工作,8个小时睡觉,8个小时看电影。”——朱德强
“关于老电影院,我有好多东西想跟你讲讲。”1965年出生的朱德强拎着一个大塑料袋风尘仆仆地找到小编。
他说,自从在海宁一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条讲硖石电影院的图文消息,就一直琢磨着要把他的“宝贝”拿出来给大家瞧瞧。
还没坐定,朱德强便迫不及待地从带来的塑料袋里拿出了一叠纸片和两张老照片,紧接着又掏出了大大小小几十本册子。
都是老物件了,再强大的滤镜,也掩盖不了它们,独属于那个年代的特殊质感。
曾经的电影映期没有显示在电子屏幕上,没有印在海报上,而是浓缩在一张小小的纸片上。
这是2007年朱德强拜托钱雪军拍摄的照片,当时的硖石电影院已经闭门谢客了。
浙江版的《电影介绍》,上海、北京版本的《电影文学》、《电影故事》、《电影新作》等算是那个年代里比较时尚的杂志了。
小编还来不及感慨,他又从袋子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了一本笔记本。笔记本里夹着的电影票才是他最宝贝的东西。
“当时被人弄丢了一张,对方要给我三四百块钱当赔偿,我也没肯。”朱德强说,收藏是无价的,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回当初的感觉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当初的感觉吧!
“多年之后,票根上的字迹会慢慢淡掉,就像曾经的电影院,已不是当初模样。”
硖石电影院在十年动乱的时候一度被改名为东方红电影院,1983年才恢复成硖石电影院。
你可能不知道,海宁剧院在特殊时期叫做海宁县新华剧院。相比电影,戏剧歌舞才是主打。
海宁市工人文化宫电影院的前身是海宁县工人俱乐部礼堂,当时的职工活动经常在这里上演。
东山公园那片原来还有个东山电影院,只是现在在哪里呢?
海宁人印象最浅的大概就是中丝三厂电影院了。白天是不放电影的,只有到了晚上才会放两场。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傲娇”了吧!
“当年的电影票五颜六色,虽然已经泛黄,记忆却依旧色彩缤纷。”
那时的电影院就相当于现在的咖啡厅、练歌房,引领了几代人的时尚和浪漫。朱德强年轻时也在电影院邂逅了爱情,为此还闹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那是第一次和女朋友约会,所以特意选了正中间的两个位置,1号和2号座位。”他说,想不到等找到位置的时候,傻眼了。
双数座位在一边,单数座位在一边,1号和2号两个座位间正巧隔了一条过道。“那可不行,毕竟是约会嘛,最后还是和别人换了座位才解决的。”
1985年大年三十,东山电影院放起了通宵电影,两块钱一张票,连映四场,头两场之后休息时间还提供蛋糕饮料。
“就是那张票,在嘉兴展出的时候给弄丢了。”朱德强说,当时电影公司的经理说了很多好话,他一直不满意。嘴上虽然不说什么,心里却一直存在遗憾。
早年的电影宣传还采用买票兑奖的方式,那时买一张电影票就能领一张兑奖券。
1990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亚运会,举国沸腾。这个时期的电影票每张一块两毛钱,其中三毛钱是用来捐助亚运会的,还能进行开奖。
“为了给亚运会加油,我还多看了几场,每一次都看得津津有味。”
在朱德强的记忆里,有《红楼梦》、《北斗》、《卖花姑娘》……
“《红楼梦》放映的时候,来电影院的人可以把售票窗口前的铁栏挤破,通宵放映时有些人就算买站票也要过来看看。”
“《北斗》是那个时候的大片,两集时长共3小时。分上下集的电影现在也已经不多见了。”
“《卖花姑娘》是部朝鲜片,笑着进电影院的人基本都是哭着出来的。我看了之后,还特意买了碟。”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感觉这样也很影响身边亲人的生活唉
满满的都是回忆
过去的都没有了
12:59
正宗的骨灰级“影迷。
中毒太深
经鉴定已经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