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前不久,美国知名商业期刊《福布斯》评选出2016年最有投资价值的十大公司,滴滴出行首次上榜。《福布斯》评价说,滴滴出行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的企业,它的入选标志着投资人有信心中国技术创新公司给全球投资市场增添更多价值。截至2016年年底,滴滴出行全平台日订单量已经突破2000万。
强劲市场对手、补贴+红包的烧钱质疑、各地网约车细则公布,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多次岌岌可危的经历,并没有让滴滴倒下,反而是涅槃重生变得更加强大。最近滴滴出行宣布融资55亿美元,神话般地席卷着商业视野。
生于安乐
2012年9月,以80万元起家的滴滴打车上线了,那时出租车拒载、不打表的现象随处可见,打不到车和打黑车的苦楚每个人都经历过,点一下手机马上就能坐上车的场景想都不敢想。
近年来,我国政府倡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倡议“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这些方面都是滴滴得以发展的背景。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把司机和乘客的信息有效而又安全地连接起来,滴滴能在一分钟以内把200万单的司机和乘客匹配。
用移动互联网的技能加上同享经济的理念,把社会清闲的私家车接入这个渠道,让他们在高峰期的时分接乘客,节约道路资本的同时,环保又舒心,这个想法酷极了,这也是滴滴能发展壮大到现在最重要的根基。
滴滴与其他互联网平台一样,由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满足了大众车辆共享与便捷出行的巨大需求,一时间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司机。
滴滴除了给人带来方便以外还供给了许多的工作机会。2016年全年,滴滴出行平台为全社会创造了1750.9万灵活就业和收入机会。这是一个灵敏工作的岗位,乃至许多情况下比固定工作的岗位更有含义。
有一天晚上,我用滴滴打车,司机是一个开小商铺的本地人,他说自己如今是晚上开滴滴,家里的杂货店白天开,如今杂货店生意不太好,可是开网约车的收入现已够保持一家人的日子,假如没有网约车的话就十分艰难。
成长于忧患
2015年情人节,滴滴快的合并,不到半年融资30亿美元。此后,uber曾找滴滴谈判,开出的条件是,要么接受uber投资40%,要么被uber打败。在美国,大家或许习惯将uber视作移动出行行业的领军者,但它却无法在中国市场从滴滴手中取得成功。2016年8月,已成长为移动出行巨头的滴滴出行收购了uber在中国的业务。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快速和高效的执行力,是滴滴唯一的选择,可以说,最激烈的竞争一直在倒逼着滴滴的成长,时刻保持着对于市场的警觉,也是滴滴成功的必然。
滴滴内部非常有危机感,在滴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突破自己,事业心驱动,大家进入滴滴的价值观一致,都是“再次出发”。
在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台的基础上,滴滴还曾经表示了未来5年进一步成为世界级的汽车运营商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的愿景,其中传递出的信息很明确,就是滴滴未来也许将不再专注于出行业务,而是要在国际化与前沿智能交通科技上做重点布局。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做“智慧城市”,另外一个则是要搞“人工智能”。
在智慧城市领域,滴滴已经开始发力,从今年5月8日起,陆续在北上广三地上线并陆续推广双语功能。此外,滴滴在厦门获得牌照之后,还承诺要支持厦门建立大平台、大数据,建成国际知名智慧城市,让厦门市民和游客出行更为智慧、高效与便捷。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今年3月份,滴滴成立了专注于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滴滴美国研究院,并邀请了汽车安全专家查理·米勒加盟。如果能够在这两个发力方向中都能取得成功,那么滴滴将在用户的出行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可以看到的是,经历合并和长跑并取得了绝对的领先地位之后,国内市场的网约车战争格局已定,滴滴出行在中国市场上的寡头优势也尤为明显。此刻的滴滴手上已经有了一副好牌,接下来如何打好,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