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斯咏简介成语大全
人物简介:陶斯咏(1896-1931),即陶毅,字斯咏,湖南湘潭人(后举家迁至长沙),
是一位富商家的小姐,周南女师范学校毕业生,20世纪20年代初是长沙学术人物,当时被誉为“江南第一位才女”的美名。
她是一种新型的女性,思想激进,提倡教育以拯救国家。她是新民学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在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湖南各行各业联合会中,她是副会长,当时毛泽东只是理事。据萧子升、易礼容等人的记忆,他们都称陶为长沙著名的美女。
扩展资料
与毛泽东的恋情:
在新民学会的活动中,毛泽东英姿焕发的风采和办事细心果断的气质,为一批女教员所钦佩,而陶毅更是对他倾慕不已。二人曾陷入爱情之中。关于两人分手的原因,有三种看法:
其一:因家人的反对。毛泽东与陶毅不仅同为湘潭人,而且志向也相同,但是家境却相距十分悬殊。陶家是湘潭一带有名的富户,陶毅与毛泽东的交往立即遭到了父兄的强烈反对,结果,由于女方家庭的反对,毛泽东和陶毅初萌的爱慕关系很快便戛然中止。
其二:因政见的不同。在1918和1919年毛两次离开长沙的时间,毛给陶写过一些信,能查到的就有五件(内容当然只是片断)。
1921年,中共“一大”结束后,代表们每人领到五十银元做回乡的川资。毛于是去游览了杭州、南京,返程途中,还曾经专程到南京停留,探望陶斯咏。此后,毛泽东走上了专职革命家的道路,而陶斯咏则仍回周南任教,两人从此便聚少离多。
其三,毛泽东1920年冬结识杨开慧后,毛陶两人分手。
毛陶分手后,友情仍存。1920年7月,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陶毅是主要投资人之一;同年10月毛泽东建议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制定湖南宪法,陶毅是附议人之一。毛泽东发起驱张运动,也多次与陶毅、易礼容等通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陶毅
陶斯咏是怎么死的
她在1932年初病逝于长沙,享年36岁。
陶斯咏事迹:
陶毅(1896—1932)女,汉族,字斯咏,湖南湘潭人。生于富商之家(有传是因为女方家境好,嫌弃毛泽东,两人才分手),周南女中师范科的毕业生,时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美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湖南学生联合会与湖南各界联合会副会长(毛泽东当时是理事)。据萧子升、易礼容等人的回忆,均称陶为长沙著名的美女,个子很高,才华横溢,但性格很强。诗人邢海珍说:“湘江才女冠江南”。
她一直主张“教育救国”,所以毕业后一直从事女性教育工作。在上海、南京、长沙等地办女学,培养了丁玲等一批女弟子出来。陶毅终生未再恋爱(初恋是毛泽东),也未结婚,她于1932年初病逝于长沙,享年36岁。
影视里陶斯咏的形象
扩展资料:与毛泽东的恋情是陶毅被人所熟知的原因,但是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觉得这不符合史实:
毛新宇说,我认为这并非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包括对我爷爷个人生平的了解,毛泽东在建党前后,除了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甚至包括他在1918年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一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我认为毛泽东最爱的伴侣和妻子始终是我的奶奶杨开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毅
人民——毛新宇:毛泽东的恋人陶毅并非史实
陶斯咏父亲是谁
历史上只记载陶斯咏生于富商之家,可见他的父亲是个商人,但是具体叫什么并无记载。
陶毅(1896—1932)女,汉族,字斯咏,湖南湘潭人(随家迁居长沙)。生于富商之家。周南女中师范科的毕业生,时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美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湖南学生联合会与湖南各界联合会副会长(毛泽东当时是理事)。
据萧子升、易礼容等人的回忆,均称陶为长沙著名的美女,个子很高,才华横溢,但性格很强。诗人邢海珍说:“湘江才女冠江南”。
扩展资料:
陶毅于1916年考入朱剑凡先生创办的周南女子中学师范二班,与著名的女革命家向警予是同窗。在周南女校,陶斯咏和向警予一样,是一位思想十分开放的女性,也是新民学会中的一员出色的女将,与毛泽东过往甚密。
毛创办文化书社时,她是三个拿出十块银元的资助者中的一个(易礼容只拿了一块银元)。在新民学会初期的多次讨论中,她是主张“教育救国”的。后来,她继续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
1919年至1920年陶毅在长沙办“文化书店”,文化书社成立后,他们在1921年元旦有一次难忘的集会,她和毛泽东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冒着漫天风雪,在周南的院子里摄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如今还陈列在长沙市周南中学。
向警予赴法勤工俭学后,也给陶斯咏写过信,劝她力促北大开女禁,到那里去深造。但陶其时已经在周南留校任教,只在1921年去南京金陵女大进修过一次。陶毅终生未再恋爱,也未结婚。
后来致力于女性教育,在上海、南京、长沙等地办女学,培养了丁玲等一批女弟子出来,于1932年初病逝于长沙,享年36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毅
陶斯咏怎么死、以前有没有和毛联系啊
35岁病逝于长沙 毛陶之恋
陶斯咏(1896—1931),即陶毅,字斯咏,湘潭人(后举家迁至长沙),是个富商家的小姐,周南女中师范科毕业生,20世纪20年代初是长沙学界的风云人物,时有“长江以南第一才女”之美称。她是一位新型女性,思想激进,主张教育救国。她是新民学会首批女会员。在湖南学生联合会与湖南各界联合会中,她都是副会长,当时毛泽东只是理事。据萧子升、易礼容等人的回忆,均称陶为长沙著名的美女,个子很高,才华横溢,但性格很强。
陶斯咏是毛泽东的初恋女友。在新民学会的活动中,毛泽东当时并不富有,一身粗布麻衣,穿着邋遢不堪,同为湘潭的同乡,陶毅更是对他倾慕不已。在新民学会的活动中,她常常有意地接近毛泽东,并且开始追求他,于是,密切的交往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慕之情。
毛泽东与陶斯咏不仅同为湖南湘潭人,而且志向形同,但是家境却相差悬殊。陶家是湘潭一带有名的富户,陶斯咏与毛泽东的交往立即遭到了父兄的强烈反对。结果,由于女方家庭的反对,毛泽东和陶斯咏初萌的爱慕关系很快便戛然而止,没有延续下去。
毛陶分手后,虽然恋情中断,但友情尚存。1920年7月,毛泽东创造文化书社,陶斯咏是主要投资人之一;同年10月毛泽东建议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制定湖南宪法,陶斯咏是附议人之一。毛泽东发起驱张运动,也多次与陶斯咏、易礼容等通信。
第一排左二为陶斯咏[1]
那时,陶斯咏和向警予一样,是一位思想十分开放激进的女性,也是新民学会中的一员出色的女将,与毛泽东过从甚密。毛氏创办文化书社时,她是三个拿出十块银元的资助者中的一个(易礼容只拿了一块银元)。在新民学会初期的多次讨论中,她是主张“教育救国”的。后来,她也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文化书社成立后,他们在1921年元旦有一次难忘的集会,她和毛泽东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冒着漫天风雪,在周南的院子里摄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如今还陈列在长沙市周南中学。在1918和1919年毛两次离开长沙的时间,毛给陶写过一些信,能查到的就有五件(内容当然只是片断)。向警予赴法勤工俭学后,也给陶斯咏写过信,劝她力促北大开女禁,到那里去深造。但陶其时已经在周南留校任教,只在1921年去南京金陵女大进修过一次。毛泽东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返长途中,还曾经专程到南京停留,探望斯咏,情谊之深可见。此后,毛泽东走上了专职革命家的道路,而陶斯咏则仍回周南任教,两人从此便聚少离多。
1921年“一大”结束后,代表们每人领到五十银元做回乡的川资。毛于是去游览了杭州、南京,与他迁居南京的女友陶斯咏重叙旧情。
毛泽东早期,对陶斯咏这段恋情是很珍视的,有许多人相关的回忆都证明了这一点。有传闻说,那首《贺新郎·别友》就是1922年写给陶斯咏的情词——不过一般认为,《贺新郎·别友》是毛泽东送给杨开慧的情词——当时他已与杨开慧结婚一年多,为此杨还与他闹过一场大矛盾,但估计毛陶这次的旧情复燃并未真的变成行动,因为杨后来留有文字,说她与毛“消除了误会”,既然当事人都自称是误会,想必没有真的越轨行为吧。
陶斯咏后来一直在周南教书。毛陶分手后,当时同样是文化书社重要成员、湖南省学生联合会主席彭璜曾热烈追求陶斯咏,但遭拒绝。陶斯咏终生未嫁,后来去了上海,致力于女性教育,在上海、南京、长沙等地办女学,培养了丁玲等一批女弟子出来。约于1931年底至1932年初病逝于长沙,年仅35岁。大概由于她始终是个“教书匠”,故留下的资料不多。
喜则斯陶 陶则斯咏 什么 意思
意思是人的喜愠之情有陶、咏。
出自《礼记·檀弓下》,《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定的。
原文:
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
译文:
人心里高兴就想发抒表现出来,想表现所以歌咏,歌咏就不由得身体摇动,摇动就不由得舞蹈起来,舞到极致就会生发出愠怒,愠怒到极致就是哀戚,哀戚就会叹息,叹息不已则用手捶胸,捶胸犹不足达哀戚之情就会顿足跳跃。
扩展资料
赏析
人的喜愠之情,分别有不同的层次:喜有陶、咏、犹、舞;愠有戚、叹、辟、踊。
礼要求人们将情感控制在恰如其分的层次,如丧礼中最哀痛时踊即可,而且每踊三次,三踊而成。若不加节制,情绪失控,不仅无法完成丧葬之礼,甚至可能毁性丧身,这当然是死者所不希望见到的。
讲的是人的感情特征喜哀悲伤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情绪失控以至无法挽回的地步,万事看开一点。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檀弓下
人喜则斯陶,陶斯咏。——《礼记·檀弓》。。。什么意思
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人死斯恶之矣无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绞衾设蒌翣为使人勿恶也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见其飨
人的喜愠之情,分别有不同的层次:喜有陶、咏、犹、舞;愠有戚、叹、辟、踊。礼要求人们将情感控制在恰如其分的层次,如丧礼中最哀痛时踊即可,而且每踊三次,三踊而成。若不加节制,情绪失控,不仅无法完成丧葬之礼,甚至可能毁性丧身,这当然是死者所不希望见到的
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和陶斯咏好呀
陶毅,字斯咏,女,一八九六年生,湘潭人。她于一九一六年考入朱剑凡先生创办的周南女子中学师范二班,与著名的女革命家向警予同窗。
那时,陶斯咏和向警予一样,是一位思想十分开放激进的女性,也是新民学会中的一员出色的女将,被称为“周南三杰”之一,与毛泽东过从甚密。毛氏创办文化书社时,她是三个拿出十块银元的资助者中的一个(易礼容只拿了一块银元)。在新民学会初期的多次讨论中,她是主张“教育救国”的。后来,她也支持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文化书社成立后,他们在一九二一年元旦有一次难忘的集会,她和毛泽东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冒着漫天风雪,在周南的院子里摄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如今还陈列在长沙市周南中学。在一九一八和一九一九年毛两次离开长沙的时间,毛给陶写过一些信,现在能查到的就有五件(内容当然只是片断)。向警予赴法勤工俭学后,也给陶斯咏写过信,劝她力促北大开女禁,到那里去深造。但陶其时已经在周南留校任教,只在一九二一年去南京金陵女大进修过一次。毛泽东在上海参加“一大”后返长途中,还曾经专程到南京停留,探望斯咏,情谊之深可见。此后,毛泽东走上了专职革命家的道路,而陶斯咏则仍回周南任教,两人从此便聚少离多。
陶氏后来一直在周南教书。当时同样是文化书社重要成员的彭璜,疯狂地追求过她,而她却拒绝了彭,终身未婚,不幸于一九三一年早逝。大概由于她始终是个“教书匠”,故留下的资料不多。
参考资料:
:2007-0404_1011525_3
关于萧子升和陶斯咏
萧子升暗恋陶斯咏,陶不喜欢他,而且萧有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