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别具一格的溇港圩田
风靡唐、五代的塘浦圩田系统,到了北宋初期,逐渐隳坏、解体,只有溇港圩田系统在太湖西南缘的吴兴、长兴和吴江宜兴,仍然肌珲清晰。虽然,溇港圩田与塘浦圩田在形态、结构,布局、功能上同源同种,但在觇棋、尺度、分布区域上却存地明显差异,在产生时间上也略有先后。吴兴的溇港大致肇始于晋永和年间( 345-356)吴兴郡太守殷康在吴兴修筑荻塘,当时,荻塘以北还是宽窄不等湖滩地,因而荻塘的修筑需要开挖漤港排水。莸塘修筑后,经过唐、五伐吴越时期的不断浚冶和发展,逐步形成民与塘浦系统相媲美的溇港系统。清光绪《鸟程县志》载:“宋孝宗朝(1163-1189),
乌程主簿商子润疏乌程三十二溇,达于太湖,复晋宋旧迹”,郑肇经主编的《太湖水利技术史》认为,太湖西南缘的溇港圩田系统,真正形成规模的时间在中唐之后,虽然晚于塘浦圩田,但扩展速度较快,一直延续到20世纪,在我国水利史上别县一格。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海塘湖堤的修筑和横塘纵浦系统的建成,为了与太湖洪波与海潮巨浪抗衡,必须集中人力物力,明代沈启《吴江水考》说“非大集人力以胜于天不能也。“所需人力常常数以万计,因此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更不是一家一户的力量能够胜任。早期的塘浦圩田,大多忙于太湖流域东南、东北与西北的高仰之地,滨海沿江,海塘江堤修筑必须相对完善,如毗陵(常州)、常熟、太仓、嘉定、奉贤、海宁、平湖等。防洪.筑堤的条件相对较好,才能作为重点“屯兵”、”屯田“地区,而且,劳动力必须统一组织,集中调配,大中型水利工程才能组织实施。位于太湖南缘的湖州低地,除长兴和吴兴的少量濒水岗地、高地外.直至晋代以前还是****一片,尤其是荻塘以北的广大地区。吴兴虽然也有“屯兵”、“屯田”的记录,但要想集中兵力、劳动力大规模围田,筑塘、挖溇和疏干积水,难度相对较大。掘《隋志》记载,吴兴民众“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积蓄,亦无饥饿”。衣食无虑,加上地广人稀,尚未产生人水争地的矛盾,因而当时并无修筑塘浦大圩的需求。I
三国、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止,太湖流域的经济也受到破坏,据《晋书·食货志》、《通典食货志》、《湖州府志》记载,三国宝鼎元年( 266).吴兴郡居民有49609户,316272人,至西晋咸宁六年(280),锐减至24000户,约153000人。至唐德年间(618-626)进一步减至14135户,76430人,至唐天宝元年(742),湖州居民逐渐恢复到73306知户,477698人。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荻塘的修筑,汴河,泗水和运河水网逐步完善,华北平原和淮南、江南得以连接,并成为北方移民南迁的东线大通道,至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吴兴郡人口进一步升到129510户,436360人,其后,湖州人口一直持续增长,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湖州人口达到了200048户,810 244人,人口压力的加大,使得太湖流域和吴兴地区迫切需要围湖筑圩。自东晋吴兴郡太守殷康,发动民众修筑了湖州城直至吴江平望莺肟湖(晋唐时期,宣兴、平望、震泽等地均属吴兴郡)的荻塘后,有了历史上第一条具有防洪功能的环湖大堤,将太湖与获塘南岸的平原水网地区分隔开来,同时也为荻塘以北滨湖淤滩的开发、横塘纵溇的与修筑打下了基础。“化湖需为良田”和“变涂泥为沃土”才具备条件,从而在滨湖地区形成形式独特的溇港圩田。
近代水利学者李仪祉《太湖东洞庭山调查记》认为,当时圩田修筑,先于湖中较浅处筑圩,继则将圩分为鱼池或稻田。为了应对人口急骤增长的压力,南北朝时期都采用免除或减少租税和糯役的办怯,鼓励民众开发湖滩洼地。宜兴荆溪一带的溇港圩田,开发时间早于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载:“宜兴之有百渎,古之所以泄荆溪之水,东入于震泽也。今已堙塞,而所存四十九条。”这里的“百渎”是大概数,包括一些无名港渎,约有百条。太湖西岸,港渎密度较大,平均相距500米就有1条,因地形和流向关系,均呈东西走向,而且又自与其垂直相交并与湖岸近平平行的南北向横塘可以分流。明代王同祖《太湖考》说:“荆溪不能挡西来众流奔注之势,遂于震泽口疏为百渎,向开横塘以贯之势。”位于太湖东缘的吴江,直至唐时仍是太湖泄水丰要通道,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六记载:“涛波聒天,旁无边堠。”当时的古吴淞江宽达百六十里,风涛汹涌。清道光《平望志》说:“相传隋以来,此地淼然一波…..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据说,平望之名也由此而来。为保障漕运畅通,唐元和五年( 810 ),苏州刺史王仲舒修筑了吴江塘路,从元和县七里桥(今吴江县西北)经观澜浦、八拆、平望安德桥,至嘉兴王江泾,全长选84里.将运河与太湖分隔开来。清乾洚《吴江县志》载:“石堤截然浮于巨浸之上”,“自此,塘阻其水势,塘西遂积土为平陆矣”。至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吴江西南的太湖,已经淤涨出30里的沙滩,并将吴江塘路以西和以东的东湖、南期淤成平陆,从而为塘路两侧的溇港圩田修筑创造了条件。清乾隆《震泽县志》:“始则为菱庐之地,久则为种稻之田,成田之后,必令通舟、戽水,于是每隔一二里疏港一条,潦则泄诸水以出湖,旱则引湖水以溉田。“”诸溇之内,有横塘一条,屈曲以贯其端。”横塘纵溇的布置形式发源于湖州,由于吴江塘路以西的湖滩形成较晚,所以吴江东西向18条横港和72条入湖溇港的开挖,也晚于吴兴的苕溪74溇和宜兴的荆溪百渎。太湖东缘地带因处在太湖泄水要道,溇港圩田的发展大约在明清时期。吴江塘路修筑完善后,滨湖滩地于涨,溇港圩田迅速扩展,太湖东泄的河道逐渐拉长、变细,湖水的宣世由集中变为分散,虽有三十余溇港泄水,但狭小而曲折。根据1952年水利部门查勘,太湖东南的吴江18港和震泽72港,只有鲇鱼口、瓜泾口、吴江港、太湖浦等10多条尚能通水,而宜兴的荆溪百渎也大半无存。只有发端最早,存续时问最长的吴兴,长兴的74
条溇港仍在持续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
1规模适度。吴兴的溇港圩田,全都以原有墩岛和自然圩为基础,规模适度,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相适应,因而生命力强。明代姚文灏《筑圩事宜》说:“圩小水易除”,“小吁之田,民力易集,塍岸易完……潦易去”。修筑溇港圩田的经验和做法,迅速在荻塘南岸地区推广开来。北宋的郏宦和南宋的黄震曾经主张恢复“古人之塘浦”但大多数人提倡修筑“三、五百亩的小圩”。明代王同祖《论治田法》说:“大圩之田遇灾不救者,十属八九”,“一遇雨水,茫然无救”。姚文灏的《修圩歌》,也真实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心声:“教尔分小圩,圩小水易除。废田正不多,救得千家禾。”将成千上百的个体农民集中在同一个大圩内耕种,不仅生产、生活不便,而且劳动力投入、管理等也难下协调,宋代郏商《治田利害七论》说:“或因田户行舟及安舟之便,而破其圩。。或因决破古堤张捕鱼虾,或周边圩之人不肯出田与众做岸,或因一圩虽完,傍圩无力,而连延隳败,或因贫富同圩地而出力不齐,或因公私相吝,而因循不治。”明代嘉靖年间,沈启《吴江水考》记录湖州知府张锋论吁区规模说:“治田之制,随地形之广狭,水道之远近,而为之大小。圩之小者,岸塍易完,民工易集,时有浸涝,则车戽之功,可以朝夕计也。圩之大者,岸塍既广,工力不及,积水经日,而实粟者,将化为腐渑矣。“;北宋时期,屯田制度名存实亡,原来由“屯兵”、“屯田客”为主修筑和经营的塘浦大圩已经难以为续,取而代之的则是小圩体系。《宋史》记载:“户部尚书袁说友(寓居吴兴)言:‘浙西围田,皆干百亩。陂塘溇渎,悉为田畴。’事实上,吴兴的圩田,规模小的仅数亩,大的也只有千亩,而且,原有的河网水系几乎原封不动,得以保存。从现在德清县的下渚湖,吴兴的西山漾和西风漾等地,仍然可见当时的地形风貌。万一遭遇灾情,凡是小圩都可以人自为战,户自为战,村自为战,就地抢险。从湖州圩区地名,也可了解其大致规模,如九亩兜(塘南乡)、廿亩兜(荃仁乡)、六十亩兜(千金乡)、百念亩圩、五百亩圩、八百亩圩(八里店镇)、南七百亩圩、北七百亩圩(道场乡)、九百亩圩(东林镇)、三百亩圩、千亩田(下昂乡)以及百亩墩(弁南乡)百亩圩等。而太湖南岸、
荻塘附近的一些乡镇,如塘甸、塘南、重兆、八里店、道场.织里、白雀等地,以墩为圩名和村名的更是数不胜数。
新中国建立以来,1950_1990年,曾经4次大规模的联圩、并圩,进行圩区综合整治,至1990年底,湖州市的圩区数量从原有的7000乡个调整为1376个,圩区规模也从原来的299 亩调整为1519 。84亩。浙江省圩区划分标准是,大于10平方千米为大圩区,大于3平方千米、小于l0平方千米为中圩区,小于 3平方千米为小圩区。至于1990年,湖州市 99.56%的圩区面积在3平方千米(4500亩)以下,计 1370个;3平方千米以上的中圩区仅有6个,占0。 44%。据《苕溪运河志》第十二章记载,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化圩区建设,湖州市圩区总数缩减至946个,大于10平方千米的大格局圩区增至23个,3至10平方千米的中格局圩区增事95个,但是,3平方千米以下的圩区仍有828个,占圩区总量的87.53%。即使已经建成的大、中圩区内,大多保留了原有的小圩区,形成了大包围中的小包围,大中圩区成为众多小圩的集合体。最近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有的大中圩区,跨越行政区域,与现有管理体制及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联产承包制不相适应,联圩并吁后,外围圩堤总长虽然有所缩短,但圩内小圩的堤防基本保留,因而管理体制不顺,社会关系复杂,维护、管埋难度较大,面临的问题与当年“大圩古制”十分相似。湖州市实施联圩并圩之始,曾减少灌区,保留726个,由于未能因地制宜,致使联圩过多,灌区规模偏大,不得不重新调整圩区范围。1985年,又增加到1156个,1990年,进一步恢复到1376个。这说明圩区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而是应该从实践出发,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
2政府重视。晋唐之后,北方土族纷纷南迁,吴兴一跃成为“东南望都”。全国的经济重心也从关中和黄河流域转向江南,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至宋仁宗年间(1023-1063),太湖流域调往北方的漕粮,从300万石增加到800万石。宋室南渡后,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大迁移,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说:“四方之民云集江浙,百倍常时。”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认为,南宋朝廷“全借苏、湖,常、秀数郡之米,以为军国之用。”至明清时期,浙西湖州和苏南一带已成为全国稻作、蚕桑、渔业和丝织业的中心,太湖流域的税赋负担也日益加重。明代张瀚《松窗梦语》说:“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绽而三吴为最。”明万历《湖州府志》卷十一载:“明弘治十八年(1505 )前,湖州府每年征收的正粮不独重于宁.绍等府,而且重于杭嘉二府矣。。。嘉湖二府起动运之数有杭绍等九府三分之二。”清同治二年(1863),福建道御史丁寿昌等人的奏折巾称:“漕粮一项,以江浙两省为大宗,而江浙之漕,以苏、松、镇、太、杭、嘉、湖七府一州为尤重。以前全漕四百余万石,而江浙两省几及三百万石,居天下漕粮四分之三”。据明万历《湖州府志》记载,明代湖州设“漕舟六十艘、运军六百六十名“,专门负责漕运。
为了维持偻港圩田系统,并保障漕运和税赋征收,从唐天祜元午( 904)起,太湖流域就设置农田水利官员,称为“都水营田使”,并建立“撩浅军”,专职疏通道溇港。五代时期( 907-960),吴越王钱锣及其后裔,进一步完善“都水营田使”和撩浅军”制度。吴越贞明元年( 915),钱谬在太湖流域建立“撩情卒"四部,共有七,八千人。专职从事河道疏浚和圩堤修筑,而且制定了完备的制度。据清代钱文瀚《捍海塘志》记载,钱铹治理溇港圩田,“沿塘以置泾,由泾以通港,使塘以行水,泾以均水,塍以御水,脉络贯通,纵横分布,早潦有备”。妥善的管理,使得太湖流域的溇港圩田实现了稳产、高产,湖州与苏州逐步成为天下粮仓,有了“苏湖熟,天下足”之称。南宋以来,更加重视溇港.横塘修筑及围圩、浚河,置闸等水事活动,每年拨付一定的岁修经费,
据不完全统计,自晋唐以来吴兴地区修筑塘坝、拓浚溇港的记载有一百余次。据清代王风生《鸟程、长兴二邑溇港说》记载,吴兴溇港由最初的20条增至39条,另—种说法是41条。长兴溇港也从原来的25条增至34条,另一种说法是35条。北宋范仲淹说"苏、常、湖,秀,膏脾千里,国之仓庾也。凡浙漕之任,数郡之守,宜择精心尽力之吏。”“畎浍之事,要责成刺吏、县令不时开导。”“如此不绝,数年之内,农利大兴。北宋嘉佑三年( 1058),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提倡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并颁布“农田水利法”,一批朝廷重臣、乡里贤达纷纷著书立说、以奏折、书札等方式进言献策,陈述吴中和吴兴的治水策,大大推动了溇港圩田和太湖水利的持续发展。由于东南漕粮和税赋至关重要,历代朝廷对太湖溇港整治均不敢掉以轻心,在客观上保证了吴兴溇港圩田的存续和正常运作。
3顺应自然,巧借大力,布局合理。太湖的三大源流苕溪、荆溪和长兴(合溪)水系发源于天目山区和茅山的丘陵地区,具有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的水文特征,其他表径流的70%~90%均注入太湖。古代吴兴人民创造的溇港圩田,在苕溪、荆溪的尾闾,采取横墉纵浦(溇)的布置,急流缓受,是顺应自然、巧借天力的产物。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东西苕溪中下游地区众多湖漾,进行级级调蓄,起到“急流缓”的作州,以消杀水势。二是通过人工开黹的东两向河道,如获塘、北横塘,南横塘等,使“上源下委递相容泄”,使东.西苕溪和东部平原的洪水,经吴兴的39条溇港分散流入太湖。三是以自然圩为主体修筑“.溇塘小圩”,使原有河网水系基本不受破坏,发挥河网水系的调蓄、行洪和自我修复功能。四是合理布局,人工河道与自热河流紧密衔接,具有较好的连续性,保持流势、流态的稳定。获塘以北的溇港,除大钱港外,河长均在3千米以下,既有利于航运,又有利于东部平原洪水尽快入湖.清代凌介禧在《东南水利略》中说:“其南来之水自南塘分入运河水口,凡四十有奇。”“塘泄水之口,即北入太湖,凡四十有奇。”由此可能见,基本实现了一对一的连接。五是溇塘布设疏密有度。吴兴境内溇港间距平均仅725米,除宣泄东、西苕溪洪峰主流的大钱,小梅和计家港(后于废)外,吴兴溇港的底宽一般在1- 2。7米之间,并且均在沿湖口门设闸。吴兴溇港的尺度较小。因而开挖、疏浚相对容易,同时也有利于圩田疏干积水,以实现圩田引、排、灌、降等多种功能。
4讲究效益。在发展过程中,溇港圩田还衍生的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典范,即”桑基渔塘“和“桑基圩田”,不仅粮食稳产高产,而且具有高效农业、集约农业、精细农业、特色农业的特征。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北宋时期,两浙路的绢、纳分别占全国产量的36.3%和26.5%,而丝锦则占全国产量的68.2%。吴兴地区的农民除了农业生产外,还养鱼、培桑、育蚕,使溇港圩田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财赋之区”得以形成。据统计,至2000年,吴兴地区堤塘种桑的长度达4576千米。约占圩堤总长的61%;水田面积174.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9%;池塘养鱼面积达到15.17万亩,年均亩产达到512。 6千克。养蚕、养鱼技术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