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称,贝宝公司的新研究数据显示,英国现在是世界第三大在线出口国,外国消费者对英国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1月25日报道称,2014年共有8640万在线消费者从英国购买商品,从而使英国跃居第三位,排在美国和中国之后。
报道称,《每日电讯报》独家获得的这份研究数据显示,现在出现了一股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热潮,其中尼日利亚和印度增长最快,2014年这两国分别有580万和490万的在线消费者购买英国商品,在英国商品在线购买的排行榜上位列第五和第六位。
根据贝宝公司/益普索集团对29个国家的23354名成年人的调查,中国的消费者是推动在线购买增长的主力军,有2190万中国消费者在英国网站购买商品。
美国人是第二大跨境消费者,有910万人从英国购买产品。
报道称,鉴于中国消费者占据了英国在线出口的四分之一,分析人士提醒英国企业注意分析国际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以增加国际销量。
2014年,约59%的中国消费者购买了英国的服装、鞋子和配饰,有57%购买化妆品和其它美容产品。
还有42%的中国消费者购买英国的食品杂货、饮料和酒类,研究人员说,他们看中的是产品的保真性和支付安全性。
报道称,一半以上的中国消费者会到去过的网站二次购买--这说明,给消费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法国和德国都排在英国在线出口市场的前四位,两国各有600万人购买英国商品。
外国消费者也喜欢赶季节性促销的热潮,而中国消费者在圣诞节、黑色星期五和光棍节到外国网站购物的比例更是高出了43%。
报道称,本月早些时候的光棍节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在线消费盛宴,阿里巴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近95亿英镑。
贝宝公司英国总裁卡梅伦·麦克莱恩说,最新的数据“能传递给英国明确的信息”。“你的顾客希望能在有中文的网站上购物,也希望能用自己的货币支付--如果你不能给他们这种体验的话,他们可能就会去你的对手那里买。”
报道称,政府估计,到2018年英国在线零售出口额将达到600亿英镑,但贝宝公司的分析师警告说,假如物流费用太高,时间太长或者退货成本太高的话,外国的消费者可能就不愿意购买。
麦克莱恩说:“在全球电子商务领域,英国其实要和很多强劲的对手竞争。不过对于那些愿意在传统市场和销售渠道之外开辟市场的公司来说,还是有很多机会的。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愿意开拓新兴的高增长市场同时善于利用移动设备的巨大无边界潜力的公司。假如你想打入中国市场,你真的需要借助微信等中国热门的社交媒体和信息传播渠道来接触顾客。”(编译/王笛青)
资料图:国外“海淘族”正逐渐成为中国电商蓬勃发展的支点之一。
参考消息网6月10日报道英媒称,饱受争议的购房租赁商弗格斯和朱迪丝·威尔逊夫妇已出售肯特郡阿什福德的100套房产,因为他们已着手放宽自己的庞大资产组合。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6月9日报道,威尔逊先生现已证实,一名中国房地产投资商购买了其中的50套房产。他在2014年9月首次表示,中国投资者是有意向的买家之一。
威尔逊先生称,这名买家打算将房产卖给其他中国投资者。
在谈到这名买家时,威尔逊先生说:“他将在中国一套一套地销售这些房产。我认为,他在中国的买家已排起了长龙。”
这些房产的平均售价为25万英镑。大部分已有人租住。威尔逊先生称,在一名翻译的帮助下,他与这名买家做了这笔生意。
威尔逊先生说:“很多中国富人想买伦敦的房产。但伦敦的房子供应不足,于是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周边。你将会看到很多中国投资者在肯特郡的阿什福德拥有一套房产。”
威尔逊先生说,“到目前为止”这名买家是最大手笔的。其他买家一般买5套或10套。
他说:“大部分买家是华人和印度人”,并补充说其中大多数买家并不居住在英国。
他还证实很多英国机构投资者,比如养老基金,已在考虑购买这些房产,但还未出手。
威尔逊夫妇已引起外界的争议,不仅因为其资产的规模(据估计价值达2.5亿英镑),而且还因为他们控制着当地的房地产市场。
这对夫妇的房产几乎都带有2至3间卧室,而且都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造的,大部分位于肯特郡的阿什福德。
威尔逊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售房计划时说:“责任巨大。如果我一下子把全部房产都拿到市场销售,那么房价就会大跌,当地很多人都会被从房子中赶出去。我也必须为租客们着想。”
已有60多岁的威尔逊先生希望卖完房子后退休。他说:“如果我突然去世了,我的妻子将承担起照顾这些房产和租客的责任,这太可怕了。”
在被问及将如何打理自己的资产时,他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将考虑各种选项。我们不会去买劳斯莱斯汽车或赛马。我们可能会买诺福克或萨福克的一、两个农场。”(编译/邬眉)
参考消息8月12日报道港媒称,英国首都伦敦即使缺乏房屋供应,楼价及租金大幅飙升,令当地市民无法承担,但开发商仍选择到远在亚洲的新加坡及香港卖广告,推销旗下楼盘。
香港《东方日报》网站8月12日报道,为吸引远东豪客到伦敦购买房地产,有发展商更掌握华人笃信风水的心理,透过开设风水班作招揽,吸引他们买楼。此外,他们也有讲解伦敦物业买卖条款的中文课堂。
报道称,香港及新加坡也有推销伦敦楼盘的广告,其中香港便有广告宣传沃克斯霍尔区附近的楼盘,指该住宅为“全球豪华的象徵”;另有发展商在新加坡包下整版报章落广告。
(2015-08-12 09:30:00)
参考消息网5月14日报道英媒称,中国艺术品收藏者正在为画作支付越来越高的价格,就像日本人在经济停滞之前所做的那样。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5月13日报道,5月5日,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名作《睡莲池与玫瑰》在苏富比纽约拍卖会上,拍出2041万美元高价。苏富比晚些时候证实,买家是中国最大的民营房地产开发商大连万达集团。
这并不是这家公司所做的一次性买卖。万达集团过去两年一直在购买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和现代艺术品。也并不是只有万达集团在做这样的买卖。去年佳士得国际拍卖会上约1/5的作品都落入中国收藏家之手。
所有这一切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吗?
1989年,日本autopolis公司花了5200万美元才买到毕加索的画作《皮埃瑞特的婚礼》。1990年,日本纸业巨头、大昭和制纸董事长斋藤良平两次打破纪录,第一次是以创世界之最的7810万美元天价买下雷诺阿的《红磨坊的舞会》,几个月后又以8650万美元买入梵高的油画作品《加歇特医生肖像》。
为何一切都结束了?因为日本银行开始迅速提高利率。日本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巨大的资产泡沫崩溃了,日本进入了经济萎靡不振的漫长通缩期。
艺术品价格并不是传统的经济指标,但它是中国央行压缩中国投资泡沫的又一个借口。
资料图:英国首都伦敦的住宅。新华社记者 曾毅摄
参考消息网6月21日报道英国《每日邮报》网站6月13日发表题为《你的孩子们买不起房的真正原因:从利物浦到克罗伊登,房子甚至在建成前就被中国的中产阶级抢购了》的文章,作者为戴维·琼斯。文章称,在无数年轻英国人充满渴望地凝视着房地产中介的窗口中显示的他们永远没有希望买得起的房产时,作者近日在6000英里之遥的香港参加了一个盛大的英国房地产展,而这里上演的情形无情地嘲弄了这些英国年轻人的困境。
文章称,在俯瞰香港港口的庞大展厅里,摊位一个挨着一个,英国地产代理们像小贩一样,竞相把公寓和房屋出售给现金充裕的中国投机者。
这些房产中介其实无需过于卖力,正如其中一名中介爱丽丝·麦克唐纳在快速达成一笔交易后所说的那样:“这些人购买英国的房地产就像在乐购购物!”
当然,多年来富有的外国大亨们一直在争先恐后地买下伦敦最好的房地产,但是让这个历时两天的展览如此非凡的是,展会上提供的住宅都位于最近才爆冷的区域。
文章认为,潜在买家也不是富得流油——至少根据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标准是如此。作者遇到的大多数人是中产阶级,他们节衣缩食,正在寻找最好的机会来将他们的收益最大化。
文章称,中国投资者喜欢不动产。他们的手上大多拿着计算器、地图和英国房地产网站最近的一份报告(已被译成中文)。报告展示,曼彻斯特的房价在2014年第一季度飞涨18%,而克罗伊登的房价飙升19.1%。
但是,他们对北方城市一无所知。他们从未听说过克罗伊登,但这似乎并不重要。他们也不担心为几个月或者几年才会完工的新的高楼大厦预交高额费用。
文章说,一些买家告诉作者,他们无意前往英国去看他们正抢购的“商品”,更别说在那里生活了。其中一两个有着目前还模糊的计划,那就是如果他们的孩子将来在英国上大学,就可以住在这些房子里。
但是一般的想法是,在房地产建成前购买“期房”。在房价飞涨时,将公寓交给一家管理公司出租,然后把它们卖掉。事实上,一些人表示,如果价格一直上涨,他们会在开建之前就把房子卖掉。
文章认为,他们全都是赢家:地产代理、开发商和投机者。比起其他任何商品,这些投资更安全,收益率似乎更高。
伊娃·梁(音),54岁会计师,离异。她对利物浦不怎么了解,但是再度拿出6.5万英镑的现金,在这座城市买了一幢一室公寓房。之前她已经在伦敦巴比肯拥有一套公寓了。
作者问她,由于这么多海外的缺席投资者,许多英国人由于在价格方面没有竞争力而被逐出房地产市场,她是否对他们抱有同情。
她一脸疑惑地说:“不!为什么?如果他们真的想要,总会有办法的。”她厉声说道。“节俭!安排好你的财务!减少在周五晚上的夜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