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江人的回忆:正在渐渐“老去”的澡堂


又到岁末天寒,在这个季节,不少老人都会怀念起过去的老澡堂。他们说,在过去,泡澡,不仅是满足人们洁净身体的需要,更多时候泡的还有人情。
在现代化生活的冲击之下,曾经的老澡堂大多关门歇业。作为老九江人,对澡堂是绝不会陌生的,要知道,浴室为九江的劳动人民热情服务了数十载,也承载了老九江人太多的回忆。
1
天气寒冷,大众澡堂难觅踪迹
蒸腾的雾气、爽朗的笑声、擦拭完身子后慵懒的闭目养神……大众澡堂里的这些场景,很多市民仍记忆犹新。
九江人把去沐浴叫做“泡澡”,将浴室称为澡堂,“澡堂文化”也是九江这个码头城市文化中自始至终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前,九江四码头港口一带就出现了早期的大型公共浴室,名叫“大发澡堂”。
当年,九江作为长江沿岸重要货物中转站,全国各地的货物与商人在九江港骆驿不绝,一时间九江码头商贾云集,人头攒动,而对于长期在河运中往返的商人和码头作业者、搬运工来说,劳累工作一天之后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去“泡澡”。但如今,在城区想找到一个澡堂,还真不容易!
12月14日,记者来到二马路“群众浴室”,“城区自来水涨价,热水更是价格不菲,我们几乎没什么利润。”“群众浴室”的经理叹着气说,“原来人挤人,大家边泡澡边聊天,充满人情味儿。现在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冷冷清清。除非天冷,里面才有点儿人气。”
据该经理介绍,现在“群众浴室”为了迎合客人增加了汗蒸、足疗、拔火罐等项目。“以前来洗澡的人都从店里排到了马路口,现在每天也就十几个人。现在一个人是20元,利润还是没有当年10元一个人的时候赚得多。”
昔日人声鼎沸的大众澡堂现在缘何不受捧?市民王先生道出缘由:“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部分家庭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浴霸,就不用那么麻烦去澡堂了。”
2
老澡堂的温暖回忆
记者在采访时,遇到了几名仍热衷在大众澡堂泡澡的市民,他们向记者分享了一些过去在大众澡堂泡澡的趣事儿。
今年63岁的汪大爷说,小时候,父亲带着他去澡堂洗澡的情形让他印象深刻:氤氲的雾气透过白布帘子飘散开,掀开帘子,澡堂里面似乎永远是热闹非凡的。汤池中像下饺子似的“泡满了人”,一张张木质躺椅上铺着白色的大浴巾,有的三五老友光着膀子盘腿而坐海吹神聊,有的洗完澡盖着毯子惬意地在躺椅上小睡一会儿。还有提着篮子进来兜售酥糖、花生等小吃的小贩穿梭在人群中。热气腾腾、吵吵闹闹的澡堂更像是一处聚会场地。
今年52岁的许大爷说,10年前,他经常午饭后拎个小篮子去浴室,篮子里放有洗发水、肥皂、毛衣和换洗衣服,先去堂子里泡一泡,上来后再美美地睡个午觉。“那时候每逢周末、过节,特别是春节前后,澡堂里都像下饺子一样全是人,一个挨着一个。”许大爷告诉记者,他还是继续着以往的传统泡澡方式,因为,在澡堂里,他能够回忆起以前的幸福往事。
3
红火时,擦背修脚都得找关系
也许你会不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澡堂是市场的“宠儿”,它们过着“养尊处优”的好日子。
当时在澡堂工作的王师傅说,那时每天来澡堂的市民不下100人,一到逢年过节,有400~500人,澡堂都容纳不下。因此,每到春节前夕,澡堂外随时都能看见几百米长的队伍。整个澡堂都被雾气笼罩着,雾气大到坐在池子两边的人都看不见对方。你要是想擦个背,修个脚,还得找关系,托熟人。洗到最后,池子早已成了一锅“黑水”,池子里人们洗下来的污垢,工作人员不得不用簸箕去清理。
搓澡这份靠力气和技术吃饭的活,在李师傅看来在以前是一份不错的工作。“10多年前,浴室不是很多,几乎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洗澡擦背,逢年过节,擦完一个,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又要开始工作。一天下来要擦四五十个人,那时虽然辛苦,却很开心。”回忆起当年,李师傅的嘴角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随着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配有蒸汽浴、药浴、按摩等多种服务项目的高档洗浴中心也在九江遍地开花,而各种电热水器和浴霸产品的出现,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洗澡。受到这些冲击后,老澡堂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记者 余超

这是属于九江老一辈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