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投资大师的感悟:赚大钱的事情,从来都不会很辛苦!

《论语.子罕》孔子说:可与之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之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想想看,与投资的某些道理有没有一点儿想通? (可能一起学习相同的东西,但可能却不是同路人;可能是同路人,却未必都坚韧不拔;可能一样坚韧不拔,却又未必都懂得灵活的权变运用)
投资不是平地赛跑,而是垂直攀登。比别人更快并不代表成功,因为一个失足下坠就可以抹平所有的成绩。对于一个几乎没有尽头的高峰而言,领先的意义很小。最重要的是确保每一个动作都符合安全规范,避开危险的线路和不利的环境。为了争取阶段性的排名而忘了脚下的万丈悬崖,是最蠢的事情。
成熟的投资人会发现,几乎每次你成功的买入或者卖出行为,都与大众的主流情绪是相冲突的。与其说这是投资人在逆向,不如说其实投资人根本没做变动---依据的是一直以来的判断和逻辑,只不过时机到了就动手而已。恰恰是大众总在2个相对的方向上做折返跑,还美其名曰“做滑头”。
复利是投资世界里的核武器,其基本内涵是“随时间拉长而收益差距爆增”以及“避免负复利的巨大危害”两点并由此导致一系列行为禁区。不懂复利的人经常眼花缭乱的出招,但不管姿势多漂亮都是不堪一击的。不会运用复利做投资就像要双手插兜闯荡江湖一样,很酷,但也很傻。
复利的神奇建立在“可持续性”和“避免亏损”两个条件上。不建立在这2个前提条件下的“财富增长”都可能是昙花一现甚至面临一次打回原形的。执着于短期的涨跌波动,真是花极大精力处理p大点儿的事儿。价值投资不是向巴菲特或者哪个大师效忠的游戏,其实我们是忠于复利。不懂这点,背口诀也无用。
概率在一些人眼里什么都不是,在另一些看来则是一切。前者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行为所创造的结果,后者认为一切都是狗屁全都在投硬币而不自知;前者大多是初入市场又小有斩获特别是发现了某种“秘籍”的人,后者大多是书读得太多痴迷数学却对投资本质犯迷糊的学究。可惜,这两种都最能唬人。
股票池中的三类:第一类、只要不是高度泡沫化就可以一直持有;第二类、只要跌的足够低了就可以买;第三类当同样低的估值下相对第二类可优先买入。一类是高价值未来成长型,二类是高市场占有率或格局难颠覆的大龙头,三类是具有很大发展前景但确定性稍不足的。不同对象不同投资策略。
做投资的都喜欢把“常识”二字儿挂嘴边,但这里的“常识”可不是生活常识而是生意常识、商业常识。没有足够的商业历练、观察、思考和悟性,所谓靠常识判断简直是个笑话。现在看到一些熟悉的口号就经常胃里不舒服,读书不是这么读地。说投资的时候,不抬出几个大师来不引经据典一番,会死不?
小概率,大概率:做投资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寻求超额收益的“小概率事件”。但“概率小”不是因为投资真的毫无规律呈现收益率的完全随机波动,而是因为市场里真正“愿意去做+懂得去做正确的事”的人始终将是稀缺的分子。所以投资成功的小概率在“正确的人”身上事实上恰恰是某种“大概率事件”!
投资时的一种错误的下意识是认为企业老总是知道企业命运的,由此总喜欢站在揣测其行为和心理的角度来决策。实际上他们虽然在具体运营和行业理解上远胜普通投资人,但其实远谈不上掌控了竞争中的一切要素。与其做他们的蛔虫,不如回到商业的本质来看问题——有时“不在此山中”也是一种优势。
好的投资模式的5个标准:第一,能赚钱是硬道理;第二,在长期的各种环境的考验中总显示出可持续可复制性;第三,成功的关键因素掌握在自己这里,而不是某种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第四,能保持健康、舒适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不为赚钱折损生活品质;第五,任何情况下都能避免被推倒重来的小概率事件。
投资者可以基于基本面对市场会如何预期进行判断,但即使判断准确了,这个预期所导致的市场走势的时机和力度可能依然远远超出你的所料。这事实上证明了,要想精确的对市场预测是多么的困难——即使他依据于一大堆的被证明正确的判断。因为如果市场的波动是盘大菜,那么“事实”只是其中的作料之一而已。
相信这么一句话:局面决定选择。很多问题没有基本前提之前,都是伪命题。比如,学会享受生活不要太拼命对不对?很难说,对生活基本安定和有一定基础的人可能对,对一穷二白又很想改变命运的就未必对。大多数的东西,要放在一定的环境、目标里,“选择”也不是一个绝对意义的对错,而只是得失的衡量而已。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战胜市场的投资方法?因为市场的偏好和偶然性是无穷尽的,但是每个人的能力圈却总是有限的。那为什么价值投资又具有穿越时间周期的可持续的有效性呢?因为不管市场的偶然性多么不可穷尽,其建立在企业内在价值和溢价机理的必然性终会反映在价格上。
将简单的事情搞的非常复杂的,是学者;将不相干的事情硬扯在一起的,是专家。但投资者却正相反,一方面需要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排除杂音。另一方面又需要具备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这个简单化不是说情况掌握粗糙,而是从众多不确定性中提炼出重要且确定性强的因素,并构成最终的“逻辑支点”。
投资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先聚焦再发散又再次收敛的过程。先聚焦是指针对投资大原则集中的归纳和抽象,在此之上的发散则是具体方法论以及各种基础知识的学习历练,而最后的再收敛则是对所学的各种知识原理等融会贯通并提炼出思维的主次关系及辩证融合的过程。第一步要缘分,第二步要勤奋,第三步要悟性。
投资的世界其实是一个远比职场更加“公平”的世界。这里没有职场中对特定学历、资历、社会资源、甚至特定外形及性别年龄的制约。但事情总是辩证的,职场的“高门槛”导致了进入的不易和进入后的相对稳定。而证券投资的低门槛和本质上的必然是少数获胜原理,却也导致了公平背后更加惨烈的竞争。
那么投资的壁垒就很好理解了:就是这种靠谱的路线必然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光是懂得方向还不行,还得努力的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商业认知力;光是知识素养够了也不行,还得耐得住寂寞受得诱惑,要知行合一;既要现实(安全边际)又要有思想的穿透力(前瞻性),最后能不是注定少数人获胜的游戏吗?
未来优势至少包含几个意思:第一,其行业发展的大环境的态势越来越明确有利;第二,企业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鲜明而牢靠,对手难以模仿;第三,企业的盈利能力(业务结构以及权益收益率态势的演变)在行业态势和竞争优势的保护下,将越来越进入一个盈利能力不断加强的上升大周期。
管子说,“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可惜,绝大多数人永远不明白什么是“不可成”的,也永远放不下那些“不可得”的,很难理解为何“不可久”,并且想不清楚何为“不可复”。说到底,这些很简单的道理的背后,必然经过一番不简单的学习、思考、沉淀、试错才能真正理解和“知行合一”。但几人能有这个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