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六十年后再次被引爆,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由于gpu异构计算、hpc、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计算力有了大幅的提升,能够支撑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应用,ai推理从而真正释放了ai的潜力。
2018年,万物互联的世界已经有了雏形,ai也已经融入了个人终端、家庭以及生产和商业场景:手机、家电正在变得更加智能;无人机、自动驾驶正在快速发展;制造、医疗、交通、金融、零售、安防、物流等行业场景中,ai也正在成为驱动产业创新升级的关键力量。
当“智能”变得无处不在,作为ai落地的关键支撑,“计算”也需要变得无处不在。如今,通过数据中心提供集中式处理的算力已不能满足自动驾驶等大带宽、低时延场景的需求,唯有通过端、边、云分级提供算力,才能使ai更广阔地应用到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这也正是华为打造atlas智能计算平台的初衷。
让ai贯穿云、边、端
10月11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18(huawei connect)上,华为发布了atlas智能计算平台,包括面向端侧的atlas 200 ai加速模块、面向数据中心侧的atlas 300 ai加速卡、面向边缘侧的atlas 500智能小站、及定位于企业领域一站式ai平台的atlas 800 ai一体机。
在过去,计算被集中于数据中心,而新的atlas智能计算平台提供了端、边、云的分级计算能力,从而为ai应用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企业应用ai的门槛。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工具,“计算”则是ai时代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当ai的计算需求发生变化,计算的“疆界”也需要被打破,从以往的数据中心,延伸到边缘和端侧。当然,这些计算并不是割裂的,端侧、边侧、云侧的计算也需要联接和协同。
看起来有些抽象,举几个例子。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摄像头是必不可少的端侧设备,用于图像视频的捕捉,进行监控和预警。引入ai技术能显著降低人工监测程度,并降低发现不及时和判断失误情况。但在传统视频监控系统中,前端摄像头内置计算能力较低,致使视频监控系统的智能处理能力不足,以云端计算进行智能分析又具有延迟性,无法保证实时预警。
再如,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捕捉的路况信息,每秒大约有1gb的数据,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大概需要300tflops的计算力。自动驾驶需要及时响应(毫秒级),将如此大的数据传输到云端处理,再回传响应显然并不现实,几毫秒的延迟,或许就是发生事故和没有发生事故的区别。
另外一些ai的应用场景,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以及很多工业场景都有着类似的需求:实时性高、端侧和边缘侧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但处理能力不足,这就严重制约了ai的应用落地和应用场景的拓展。
如果将端、边、云侧计算分级处理,就能分别保证充足的计算力,不仅能够满足这些场景实时响应的需求,还能让ai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此外还能降低对云数据中心计算、存储和网络带宽的要求。不难看出,华为atlas智能计算平台很好地实现了这些目标:
在端侧,atlas 200 ai加速模块仅有半张信用卡大小,可支持16路高清视频实时分析,面向摄像头、无人机等端侧设备部署,功耗仅10w左右。
在边缘侧,atlas 300 ai加速卡单卡即可提供64tflops int8计算性能,还可支持64路高清视频实时分析,可用于数据中心测试等应用。atlas 500智能小站只有机顶盒大小,即可实现16路高清视频处理能力,适用于交通、看护、无人零售、智能制造等广阔的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atlas 500智能小站还支持云边协同,可跟华为私有云、公有云协同,通过云侧推送应用、更新算法,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和软件升级。
在云侧,atlas 800 ai一体机在标准框架和编程环境之上,提供经过优化的ai环境,并预安装义层软件库,2小时开箱即用。同时,ai一体机集成华为集群管理、任务调度等管理软件与系统级性能监控系统,可大幅降低企业ai应用门槛。
简而言之,华为atlas智能计算平台将ai所需的计算力从数据中心扩展到了边缘侧和端侧,并实现了连接和协同,让企业智能融入到更多的企业应用场景。
atlas,华为ai战略的基石
华为此次发布的atlas智能计算平台并不是凭空而来,实际上是2017年发布的华为atlas智能云硬件平台的全新演进。
在2017年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发布了智能云硬件平台atlas,主要面向ai、公有云和hpc场景。该平台基于fusionserver g系列异构服务器,旨在通过异构资源池、智能编排等关键技术,将gpu、hdd、ssd等资源池化,根据业务模型按需提供硬件资源,可提升50%以上的资源利用率,性能相比传统x86架构提升10倍以上。
2017年是ai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拥抱ai,将其作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手段之一。ai应用既需要异构计算所提供的强大计算力,也需要云计算提供的灵活扩展,华为atlas将这两者很好地进行了统一,可谓是顺应了ai时代基础架构的发展趋势。
基于华为atlas智能云硬件平台,企业能够便利的构建异构私有云;同时华为还发布了多款基于atlas硬件平台的全新公有云服务,包括gpu云服务和fpga云服务等,从而让企业能更方便地获取异构计算服务,让ai“跑在云上”。
得益于这些优势,华为atlas硬件平台已经在智慧城市、视频识别等领域大显身手,推动ai切实落地。华为也在积极开放合作,建立了围绕atlas的“朋友圈”。
例如,在智慧城市方面,华为帮助深圳交警基于atlas硬件平台构建了城市“交通大脑”,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10亿图片秒级搜索,2万摄像头实时分析,将深圳主要道路通行能力提高9%左右,智能辅助执法提升10倍的违章图片识别效率。
在2017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携手商汤科技等企业,发布了业界首个全面云化、全网智能的视频云解决方案,以atlas硬件平台作为支撑,商汤科技ai算法作为核心引擎,面向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能楼宇等领域。去年10月,华为又联合商汤科技发布了基于atlas的超高密人脸识别一体化方案,服务器单机即可实现224路高清视频流人脸识别的实时处理。
今年3月底,华为与依图科技联合发布了面向平安城市、智慧园区的“全景式,超精准”人脸识别一体化解决方案,并签署了智能计算领域的合作备忘录。该方案基于华为atlas视频智能分析服务器,实现超过99%的精准识别率,提供最高可达256路实时分析能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生态合作,华为atlas智能云硬件平台逐渐成熟,不仅成为了为行业培养ai解决方案的“黑土地”,也为atlas智能计算平台的推出奠定了基础。随着ai应用的深化,场景趋于丰富,不管对于华为,还是希望通过ai实现业务创新的企业来说,“atlas”既打破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难预见,atlas智能计算平台也将成为华为ai战略的基石,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华为全面布局“智能计算”
今年5月31日,华为宣布了“智能计算”业务布局,围绕ai时代对于计算力的新需求,华为对其服务器、数据中心、边缘计算等层面进行了智能化的升级,目标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从云到端的智能化it基础设施。atlas智能计算平台的推出,和华为的“智能计算”战略一脉相承。
相去不过数个月,华为“智能计算”版图进一步丰富,从云到端的智能化布局也逐步清晰,华为在以非常快的步伐,构筑自身在ai时代的强大竞争力。
截至目前,华为智能计算产品已服务于全球超过5000家客户。根据gartner报告,在2018年第一季度,华为服务器在全球的发货量排名第4。
华为过去已经将智能计算落地到多个领域,智慧城市、交通、金融、制造、安平、医疗等等,华为自身也是智能计算的受益者,通过引入ai技术并实现端云协同,华为工厂将制造工作量下降了48%,成品率从99.20%提升到99.55%;在物流环节,工厂装箱率提升了15%,例外费用降低了30%,风险预警率提升99%,仓储规划提升了10%。
今年,华为it产品线提出了新的slogan:“智it,慧未来”,不难理解,唯有让it更加强大、更加智能,才能让企业、行业获得ai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更加从容的迈入ai时代。华为在智能计算上全面布局,也为自身开启了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