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标准之争其实是市场之争。谁掌握了标准,就意味着先行拿到市场的入场券,甚至成为行业的定义者。
对于这样的话,有人会认为不成立吗!一个人说你可能不信,如果十个人说你可能也不信,要是一百个人说你可能就信了,要是国外权威机构说的或许你就会深信不移,必定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以前国外会这样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因为标准是他们制定的,就像近代的国际秩序和经济理论一样,都是他们制定的。制定规则一般是有利于制定方的,当有一个国家也试着来制定规则,他就会出来反对,或者说制定规则没有用,这句话不成立了,甚至集体反对你,而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企业也正在面对这样的“意识洗脑”。
工业4.0和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制造,说道技术的根本就是“标准之争”。举个例子:关于“数字家庭网络统一标准”的“土洋之争”又点烽火。众所周知,信息设备之间实现互通互联已是大势所趋,而这个标准正是试图解决信息设备之间应用割裂的问题。谁能在此占据一席之地,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信息产业部与国内5大it与家电巨头在京成立了“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化工作组”,意欲打造“中国标准”。业内人士指出,该标准的制定将为今后国外数字家电进入中国市场设了一道门槛,如果国外企业想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加入“中国标准”的行列。
标准之争其实就是市场之争。谁掌握了标准,就意味着先行拿到了进入市场的入场券,进而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甚至成为行业的定义者。如美国高通公司,它不生产手机,但拥有cdma核心技术标准,现在中国的手机厂商每生产一部cdma手机,都得先向高通交一笔费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标准就意味着你将永远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学,而且还要缴纳昂贵的“学费”。
对此,国内企业已有清醒认识。我国技术标准管理工作模式也从以前由政府部门来制定计划,企业只是作为参与方,转变为企业作为开发标准的主体。这都为继欧美标准、日韩标准之后,制定出我们自己的“中国标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与制定新标准的企业,对技术方面的把握最深,因此制定标准的企业总能在第一时间赢取高额利润。但是,企业抓住了标准也只是赢得时间而已,而不是垄断市场。因为吸引更多的国内甚至国际企业加入到制定的标准中才是最终目的。
“三流企业卖的是产品,二流企业卖的是技术,而一流的企业卖的则是标准。可以这么说,现在标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行业发展因素,谁的产品标准一旦为世界所认同,谁就会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潮流。因此,逐渐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和研发之中,以此获得与国际巨头同等的话语权,对中国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定标准。三流的企业只知道做产品,把产品生产出来卖出去就好了;二流的企业知道如何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能够卖出更好的价格,获得更大的收益。一流的企业定标准,采用谁的标准就要支付给谁专利使用费,每年的专利使用费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目前,很多国外的企业要求参与制定中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就是要从制定标准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现在我们的企业升级转型,就是要树立企业标准,制定“中国标准”,要不然我们中国的企业总是三流、四流的企业。只有做标准的企业就是行业的标竿和领头羊,它是制定游戏规则的,只要你在这个行业,就得按该行业的标准(游戏规则)来做,所以做标准的企业是绝对的领先优势,可以通过提高门槛、提高标准来限制其他企业的准入,消弱对手的优势(例如欧洲的汽车排放标准、材料标准等)。二流企业做品牌,是指在该行业的标准之下,通过营销、加强内部管理、质量管理树立品牌,品牌优势需要长时间不断的进行品牌培育,但一旦行业标准改了就需要再次适应新的标准,属业内竞争优势(例如国内的海尔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是指通过加强产品质量的提高,获得产品的竞争优势,但保持这种优势比较困难,收到标准、其他大品牌的打压和制约。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这句话永远都是成立,如果说它不成立,只能说明说这句话的人别有动机!如果你信了,你就危险了!你就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