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疗服务机构地位强势,但大企业却这么少?

医疗服务机构,例如医院,在整个医疗产业链处于强势地位,能够决定患者诊治方案和药品器械的选择权。但相对于医药、医疗器械、医疗保险企业,医疗服务大机构或大企业的数量较少。这是为什么呢?
医疗服务 vs 医药器械
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以药养医的行业格局,并不健康,却提供了一个很好地观察行业话语权的视角。药品的价值链包括药厂的生产制造,代理公司的推广,医药流通公司的配送,医院药房采购,医生开处方,终端患者拿药。在医药分家、取消药品加成之前,药品收入30%-40%分配给医院、医院的药品加成为15%,医疗服务机构和相关人员在药品上的收入总计占到药品收入的45%-55%,在整个价值链中具备核心掌控力。
然而医疗服务领域的大企业并不多。美国财富杂志每年以总收入为标准,评选“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2017年的世界五百强当中,以医药器械为主业的公司有21家,以保险为主业的公司有55家(其中大部分均有医疗保险业务),但以医疗服务为主业只有2家公司,分别是美国的hca(美国医疗集团,排名214位)以及德国的fresenius(费森尤斯集团,排名335位)。
为什么医疗服务机构难以做大?
我们先来看,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做大。分析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行业组成,金融业占比最高,上榜123家企业,占比24.6%;其次是石油和矿产资源类,上榜57家,占比11.4%。医药器械行业在所有行业里排名第十。
分析所有入选行业,会发现一个大致规律:靠钱赚钱最容易,所以金融业独占鳌头,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其次是靠稀缺资源,例如石油和矿产,收入规模可观;之后是靠标准化产品,比如电子产品、汽车等,比较容易实现规模化扩张;最后才是靠服务,例如娱乐业、医疗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依托人作为核心要素的企业做大较难。
详细分析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世界五百强企业都是在一个行业规模巨大的领域,建立起寡头垄断或绝对垄断地位的企业。行业是否存在行政进入门槛,供给端生产规模化能力如何,需求端规模潜力、多变性多样性如何等综合因素决定了这个行业是否具备生长巨型企业的土壤。在合适的土壤里,企业通过技术优势、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行政许可等一种或者多种方式实现垄断地位,方能成就世界五百强。
参照这个逻辑,医疗服务行业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领域,美国医疗健康行业gdp排名第一。但医疗服务行业的核心问题在供给端:
(1) 由于医疗服务高度依赖医生的个人技能,而医生的成材周期最长;(2) 医疗本身复杂性导致医疗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很低,再加上医生知识分子个性较强,凭借临床指南或者临床路径管理等方法难以快速复制医生的服务能力;(3) 医生单位时间可诊治的患者数很难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没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因此,通过兼并收购补足业务或者地域上的不足,是医疗服务企业快速做大的唯一可行路径。hca通过资本运作,历经三次上市两次退市,鼎盛时期拥有400余家医院,最高营收达500亿美元。
另外,医疗服务行业有很强的公益性特点。世界各国医疗服务中的主力都是非营利性机构,一般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追求规模扩大的动力不强。就算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国,营利性医疗机构只占总机构数的22%左右,而日本所有医疗机构均为非营利性机构。医疗机构天然救死扶伤的特性,制约了成长为巨无霸企业的可能性。换而言之,医疗服务行业如果攫取过高收入和利润,无论中外,都面临道德压力。因为以上的天生限制,医疗服务企业虽然在行业内话语权很强,但难以与医药器械行业大企业数量相比。
三点启示
1、对于新创业者,在医疗服务行业成就一个巨型企业的挑战很大,应该考虑好自身期望和资源背景是否适合在医疗服务行业创业。这个领域很有可能最后成就的是一个小而美的企业。
2、对于已经在医疗服务行业的创业者,需要考虑如何跨界到更容易产生规模收入的业务中;或者提升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专注打造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同时利用资本的力量,兼并收购扩大规模。
3、对于投资人,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目前正处于转换期,分级诊疗、医保控费和国家鼓励民营医疗发展必定会推动新一代的医疗服务企业成长,然而由于医疗服务行业自身的特点,如果希望深耕这个领域,需要对企业面对的挑战有充分心理准备。这不是一个快行业,但有较强的护城河和门槛,一旦在一个细分领域或者一个区域建立优势地位,其他人难以撼动。
本文为刘伟奇原创,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