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脱贫攻坚 寻找石楼精神:石楼和合乡林草服务中心主任白元生


前面的话
  多年来,“输血式扶贫”的阳光雨露惠泽了不少贫困群众,但至今仍有不少群众未能摆脱贫困,究其原因,多半是主观能动力不够,更有甚者,就喜欢躲在阳坡坡上晒太阳。的确,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村、一个县,如果一味人穷志短,安于现状,坐等靠要,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把贫穷当作一种习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没有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决心,即便是再多的金钱和物质帮扶,也只能解一时之困,难以拔思想之穷根。
  志不立,穷根难断。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从来都不缺苦难的代表。但在这“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穷乡僻壤,能从苦难中走出精彩人生的无疑是时代佼佼者,他们为梦而战,是不屈的斗士,更是生活的强者,他们就是“石楼精神”的代表。
  让我们走近这些不屈的斗士、生活的强者、敬业的楷模!
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优美的绿色诗篇——访石楼县和合乡林草服务中心主任白元生
盛夏季节,穿行在石楼县和合乡境内,绿色环抱着群山、掩映着村舍。每当人们看到这郁郁葱葱的绿洲,无不交口称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专业播绿组织实施人”——和合乡林草服务中心主任白元生。
“林草服务中心的工作不是植树造林、林木管理,就是绿化规划,到田间地头对林(果)农进行技术指导。”白元生感慨道,“自2010年担任主任以来,我始终工作在第一线。”是啊,7年来,这位农校毕业的主任走遍了和合境内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梁。每一座山、每一条沟的位置、坡度、土层厚度、适宜树种,他都一清二楚,从不含糊,他把自己的心血和才智全部奉献给了这份“绿色事业”。
2016年秋,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后,和合乡党委、乡政府发挥土地优势,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全乡稳定脱贫的支撑项目,提出了建设全县“生态脱贫乡”的工作目标,多次和县委政府、林业局争取退耕还林任务。
  对白元生来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我几乎每天都往县林业局跑,有时一天要跑两趟,开会、争取项目、提交报表和验收材料。”那段时间,白元生一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但他并不觉得累,“主要是信心大”。他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这次我们乡退耕还林的面积为25700亩,总投资5557万元,占全县总任务的43%,涉及12个村委,1623户农民(696户贫困户),”这将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绿色革命”。
作为该乡林业工作的实施者,白元生深知此次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但他没有说难,也没说苦,一心只想如何把退耕还林搞好。2016年11月下达任务后,白主任带着工作人员放弃节假休息日,进村入门,逐户逐地,终日奔走在山间林道。那时,一张图纸,一只铅笔,一台电脑,一套软件,就是他工作的全部“家当”。
每一块造林设地,他都要对照地形图纸,用铅笔进行仔细认真的勾绘、比对,确定地块后,又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公示,修正,再公示,再修正,“可以这么说,我们是用脚把和合乡重新丈量了一遍”。落地任务完成后,所有块地还要进行细班划分。由于其他工作人员不识图,所以每个流程都要白元生亲自过手才行,“事关老百姓个人利益,可不能有半点马虎。”
生态脱贫,点山成金。“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为我乡精准脱贫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将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推行林下复合经营,让群众围绕生态建设走上自己的致富路,5年内,老百姓的补助款高达3855万元,其中贫困户五年户均收入25000元(人均7000元)。除了之外,更多的群众将依托造林合作社在春秋两季植树造林中获得了可观的劳务收入,真正实现“被子”与“票子”的双赢。
现如今,和合乡基本实现了“群山尽染绿色”,良好的生态链也正在逐步形成,“接下来,我想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这培养一批经济林管理能手和土专家,做到村村都有干果经济林管理站、户户都有技术员,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真正获得‘绿色实惠’”。
本期文字:赵良琼
本期摄影:苏彦云
本期编辑:陈 贞
这照片摆拍的颇有高级干部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