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灯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末期嘉定年间,礼户村地处诸暨、义乌、东阳三县交界,地形酷似“燕窠”,据传不能迎龙灯,为庆元霄佳节,特意制造棚灯,且定下规矩,只能为闰年元霄庆贺,名为太平灯。
棚灯一棚基本为七盏,就地取材,将灯挂于毛竹梢头,方便迎灯。
七盏灯寓意为北斗七星,第一盏代表天枢星,祝福人生一帆风顺。第二盏代表天璇星,意为加官进爵。第三盏代表天玑星,意为财源广进。第四盏代表天权星,意为延年益寿。第五盏代表玉衡星,意为步步高升。第六盏代表开阳星,又称度厄,意为逢凶化吉。第七盏代表瑤光星,又名慈母,意为合家安康。一般还有一盏小灯,意为子孙灯,又以防棚中灯毁可以替代。
棚灯以魁星形象为主体,魁星又称文曲星,传说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站立于鳌鱼背上,手执神笔及金印,扎成后,其双眼用红纸封贴,至朝拜太公后方能开眼。 迎灯时,由4名童男抬“魁星”。两块头牌领先,后跟近百桥棚灯,灯后有蜈蚣旗、掌仙灯、令旗、令架、香亭、魁星,最后则是督旗。前有大锣开道,后有大锣收门,还有乐队边行边奏,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