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庄包公殿不仅因鲁迅小时候常去看社戏而闻名,更是一处浙东游击大队和皋北抗日自卫队与日寇决战的抗战遗址。
皇甫庄位于越城区孙端镇的东部。现在村庄内农民公寓此起彼伏。而包公殿位于该村的最东面,正门朝东临河,风景秀丽。
“包公殿就是当年抗日英雄的休整地,也是他们为保卫老百姓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之地。河对面石桥处是日寇当年入侵时的入口点。”一位村民说。
(皇甫庄包公殿打上了“抗战的印记”)
“这几天我们正在规划,打算在包公殿里开辟一个长廊,展示一些当年游击队和自卫队抗日的历史资料,让更多后人了解这段抗战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毕竟他们为保护我们村庄献出了生命。”皇甫庄村民说。
满头银发、身体健朗的退休老师李奎懋手持相机,正在认真记录着包公殿的全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当年抗战英雄在这里浴血战斗过的地方,后人将它保存了下来——人民没有忘记这些抗日烈士。
(李奎懋老人在现场感慨万千)
历史定格在1942年1月29日——浙东游击大队和皋北抗日自卫队与日伪军在包公殿进行激战。由于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子弹打光后,我军被迫撤出战场。在这场战斗中,有27名抗日志士牺牲。
“当时战斗一结束,老百姓自发地将这27位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包公殿对面的天华寺里——这样不易被日伪军发现。”李奎懋说。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天华寺荒废倒塌,一些知晓此段历史的老人也相继离开了人世。
直到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天华寺原址上的所有土堆、瓦砾全部被清理,改成了良田。
从那时起,李奎懋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还原这段抗战历史,并寻找到烈士遗骨。
1995年春,李奎懋来到包公殿,从一位正在念佛的老太太口中发现重大线索:27位烈士遗骨当年也被运到了贺家池边,但具体是个啥情况,老太太也说不上来。李奎懋反复寻找,但还是没有结果。
直到2005年夏天,他再次冒着酷暑来到包公殿,无意中又从几个老婆婆那里得知,原来她们就是当年的公社女社员,参加了天华寺乱土堆的清理,而这些土就填在离包公殿不远的贺家池。
包公殿边的古树在“诉说”当年抗战志士的壮烈
老婆婆们听到李奎懋老人的寻访经历后,都非常感动,义无反顾地和他一起到贺家池边寻找,与其他一些村民回忆当年情景,并找到了皇甫庄原第三生产队(原天花寺废墟搬迁者)队长沈增泉和队员钱海根、阮银寿,最后确认贺家池北岸的旧池岸外约2米宽、10米长的填土带,就是当年27位烈士遗骨的埋藏处。
目前贺家池边靠西的一段已埋入钱陶公路,成为路基的一部分;靠东一段虽已种上旱地作物,但池岸和填土带依稀可见。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绍兴人民会记住这些抗战志士)
在绍兴县(现为柯桥区)相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努力下,2007年,为缅怀这些抗日烈士,绍兴县人民政府在原浙东游击大队驻地——小库村关帝庙广场上奠基立碑。
鲁迅小时候常去看
人民没有忘记这些抗日烈士。
贺家池你觉得还在吗?还有多少剩下
27名烈士里面有几位是国军的人
贺加池是个池吗
好好活着才是真的
老家邻村。
寻找烈士的英雄。
皇甫庄是我外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