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天然:心安何处才能彻底摆脱痛苦?


——《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导读之一二四
由陆天然、叶舟、胡均亮合著、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第一卷《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第六章《关系宇宙进化对人生的具体指导》指出,将心安顿在何处才能彻底摆脱痛苦?
人不是机器,人是宇宙演进中我们目前所知的最高结晶,人有意识和思想,能意识到宇宙精神,即人知道宇宙赋予人的本质是超越。所有的学科,所有的智慧都是为超越服务的。然而,超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有许多天生的局限,因此,要想超越,就得首先战胜这些局限,所有宗教、哲学、科学等也是如此。
宗教的追求——亲自体验现象和本质;
哲学的追求——宏观解说现象和本质;
科学的追求——具体证明现象和本质。
有超越,就有终点,因为旅途,总是令人不安。人的灵魂需要终极安顿,需要最后的归属。这个问题换一个说法就是——人到底能不能不朽?人活着到底有没有价值意义?人是否能持久的快乐幸福自由?
我们认为人生是否有意义,一般有三种最常见的说法:
第一种:人生毫无价值意义可言——一切宿命;
第二种:人生有相对价值和意义——局部依存;
第三种:人生有绝对价值和意义——整体关联。
首先,让我们来解读一下第一种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人生。
这种人生认为:春天纵然美好,很快就被萧条的冬天所替代;美丽的女人纵然漂亮,很快就被可恶的皱纹替代;力大无穷的勇士纵然可敬,很快就会被可畏的后生彻底击败。总之,无论你有怎样曾经的辉煌,都很快会被时间击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会消失在历史的荒漠之中,不为后人道。
你纵然当时多么了不得,但对于后来者都不值一提。显然,人生是由无奈和遗憾组成。就连孔子都曾站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芸芸众生,过客匆匆,悄悄地我们来了,正如我们又悄悄地走,在笑声中诞生,在哭泣中送别,我们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不带走半个铜板。就算有钱人能厚葬,死后也会被盗墓者挖空。
看芸芸众生,很快就折腾完了短暂的一生。人生短短几十秋,不醉不罢休。浮生若梦,许多人醉生梦死,只愿长醉不愿醒。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青春勃发期,怎一个情字了得;中年听雨客舟中,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老来孤苦伶仃,枯藤老树昏鸦;今宵酒醒何处,断肠人在天涯。
人生短短几个秋,弹指一挥间,便已物是人非,阴阳两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人生中许多人、许多事都不能去回忆去细想,因为一想起来就会令人伤感无奈。
总之,持第一种观念者认为,人生毫无意义可言。为此,还有人写了一首《醒世歌》,此歌说:“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夫也空,妻也空,大限来时各西东。母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人生好比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这是多么的空虚、落寞,毫无价值意义可言。
造成这种毫无意义的人生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是只见个体,只重视孤立的存在。
一个人,如果没有亲朋好友,没有左邻右居,没有上下级关系,没有工作事业,没有兴趣爱好,自然活着一点意义也没有。正如一个亿万富翁,你将他放到月球上去,让他单独存在,他会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任何意义。
凡是认为自己活不下去,或者活得有如行尸走肉的人,其实在客观上都是因为太在乎“我”,从而导致自己孤立了自己。
可以说,封闭小我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他已把自己孤立了,他失去了所有的人。相反,“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造大福于人,他的德行便被他人记在了心中。
其次,让我们来解读一下人生的相对价值和意义。
父母对于未成年人的子女,显然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动物界的“父母”更是重要,母狼死了,刚下的崽自然会饿死。老师对于学生自然也有相对意义和价值,只要有学生存在,那么就有老师存在的必要。夫对于妻当然也有相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相对依靠依存关系的矛盾需求体,到处都能发现。如大小、高低、上下、好坏、正反等等,都是相对依存的关系。
我们平时解读某位历史人物,如秦始皇,一般学者都会从相对价值和意义上来评说他,都会相对于中国历史的功过影响来评价他,而不太会从火星的角度来评价他。
正因为只有相对意义,所以一旦一方存在的前提丧失,那么依靠者也难独存。于是就有了妻子死了丈夫,而仿佛天塌下来了一样;夫妻一方出了车祸,另一方顿感生活绝望。
我们烦恼中更多部分,不是因为活得完全没有意义,而是因为活得只有相对价值和意义。一旦那个相对的双方或几方中的一方丧失,那么,另外依存的一方或几方就会立即失去依靠,变得烦恼痛苦起来。
一位朋友曾担任某市市长,因为中国官场实行“领导问责制”而被免去了职务。台上台下的人情世故自然是两个样,他刚下台那段时间,只能将自己关在家里,十分痛苦,十分懊恼。当时一同免职的官员有多个,其中有几位由于心理承受力太小,没半年就得病“见马克思”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心,吊死在“权力”这棵树上,一旦权力失去,大树倒下,他们心灵依附的主体就没有了,于是自认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了。
同理可证,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快乐、幸福、自由、事业、价值、意义、成功、卓越、个人、家庭、单位、国家、民族、人类等,只寄托在某一个具体的易变的对象上,一旦那个对象坍塌,那个对象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这个依靠者就会立即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就会陷入人生的低谷,进入新的迷茫期和痛苦状态。
造成这种相对意义、价值的原因是什么?
是狭窄思维、狭窄视野造成的。一句话,是局部思维造成。如果说,人生毫无意义是孤立思维、是自私思维、是点思维造成,那么,人生有相对价值和意义,则是因为每个人都相对于小范围的直接依存和被依存关系的圈子思维造成。
点思维——孤立人生——人生太苦——无意义;
圈子思维——圈子人生——有苦有乐——相对意义。
人人都有视野病,只要是平凡平庸的人。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局限之中长大的,吃、穿、住、行、学等,都无不在局限之中,因此,形成了相对的视野,形成了小圈子视野。我们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是只见身边近处的几棵大树,而见不到无形的树,更见不到树外的存在关系。
最后讲第三个观点,人生具有绝对价值和意义。
前面讲的没有意义的人生,自然是最痛苦最令人揪心的,讲的只有相对价值和意义,也是苦乐参半,许多人都是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相对价值和意义,只能产生相对的快乐、幸福和自由,一旦前提失去,必然会痛苦。
更聪明的智者,自然会谋求更好的人生,谋求更幸福更自由的极乐人生。
这世上到底存不存在极乐人生?有,历代许多大师亲证了这种人生至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大师对此更有高妙的心得和见解,以及通向极乐的修炼的方便法门。
他们的共同见解,就是要把灵魂安顿在大我之上,安顿在永恒之中,安顿在绝对之上,个体的生命才会真正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我们来世间一遭,才不会白忙乎一场,日子才会活得有滋有味。
(作者:陆天然/《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主编、中国互联网方法论课题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