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著作权归知乎某匿名作者所有。原文发布时间:2018-02-23。
原文链接:
https://zhihu/question/264755908/answer/290955781
前记:虽然离开某围城已经一年多了,不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只能选择匿名了。但是本人绝对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爱国爱党爱家爱老婆爱女儿。大部分内容也只是描述一些设计院的真实写照,籍以一叶知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也请勿对号无座,答主不会坐排排发果果哦!
综合甲级设计院(下均简称综甲院)可谓是设计界的航母。下文分类剖析之,由于答主并不是十分清楚要写什么内容,所以只能随遇而安,随想随写,率性而为。
综甲院之(组织机构&人员结构)
组织机构:
设计部:配置1200人;epc项目部:配置约250人;职能管理及辅助部:配置约550人。总人数约2000,设计人员约950人,中层及以上领导约400人。
人员结构:
50后大部分已经退休,还有极少数坐等退休,基本上可以说是退出了设计院的历史舞台,暂且不表。
60后主要以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为主,辅以部分中专生,目前中层以上的领导也是以60后为主,仍然还有部分60后仍然老骥伏枥,奋战在设计一线,他们就是普通设计人员一生的缩影,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绝对是设计院的既得利益者,所以对于设计院感情非常深,觉得天下最好的工作就是设计院,千金不换,所以他们的子女也秉承了接班的传统,有一部分进入了设计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以使设计院保持相对稳定。60后的离职率非常低。
70后主要以90年代的本科生为主,有极少量研究生,70后也逐渐在领导层中占有一席之地。70后在2000-2010年经历了一波离职潮之后,留在设计院的人员已经非常稳定,并且会逐步取代60后成为设计院的主要领导层,大江东去,洪流滚滚。
80后主要以2000年以后毕业的学生为主,2006年之前本科生比例还能占据一半,之后逐渐下降,2010年之后几乎全是研究生,80后已经成为设计院的绝对设计主力,部分佼佼者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进入初中级领导层,但是国企设计院毕竟是论资排辈的地方,领导岗位有限,优秀人才太多,所以目前80后处在了35岁的档口,亟需转型,很多没有上去的人才纷纷另辟蹊径,离开设计院,谋求职业生涯的转型,大部分去了业主方,摇身一变成了设计院的业主。所以目前设计院辞职的主力人群非80后莫属,很多人也都是带证离开,毕竟没上去领导层,设计院的那几百块证书补贴可以说是打发叫花子。你跟他要提高补贴,他跟你谈情怀。
90后从2015年开始步入职场,成为设计部的生力军。初入职场,按理说应该埋头干活才对,可是设计院毕竟是一个需要熬资历的地方,所以毕业前三年能够实现收支平衡就非常不错了。很多90后都熬不到三年结束,就主动递交了辞职报告。90后也意外地成了仅次于80后的辞职转型主力人群。接下来我会专门分析一下90后&求职&设计院。
90后&求职&设计院
最早的90后研究生差不多应该是2015年毕业的,由于80后骨干的流失,所以90后从进院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当成主力来用,工作强度非常大,但是前三年收入肯定上不去,上面也说了,能到收支平衡就不错了。如果说80后熬一熬还可能上去的话,那么设计院的90后真的可以说是前途未卜。
90后更遵从于自己的内心,更加早熟,接触的信息更加广泛,思想更加开放自由,所以设计院老一套的洗脑术对于他们收效甚微。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改变,设计院的管理层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设计队伍的稳定性建设了呢?
综合各方面校招信息,目前设计院对于90后的吸引力越来越低了,简历的投递数量大幅度下降了,而且女生比例迅速提高,这是设计院领导不愿意看到的,设计院招人是进来干活的,而且前面的8年是绝对当成牲口用的(为什么是8年呢,解释一下,研究生一般25-27岁毕业,工作8年,就是33-35岁,而不管男女,过了这个年龄节点之后,就进入了设计倦怠期了,要么升职,要么成了混日子的老油子),可是女生的前八年使用率太低了,备孕+怀孕得1年吧,产假虽然是半年,但是在娃3岁之前,女员工很难把精力用在工作上,所以这8年中有4年会受到影响,现在放开二胎了,如果再要二胎的话,影响的年限让领导们头疼不已,读者可以自己算算,但是国企设计院对于这种情况也无可奈何。所以国企设计院对于女生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设计院领导就头疼了,所以校招的潜规则还是男生为主。可是投递简历的男生真的是非常少,这么说吧,简历投递的男女比与高校里该专业男女比例完全相反,男生都去哪里了呢?不用工作?都入赘去了么?得,总还有男生投简历吧,那就叫来面试一下呗,打电话一问,人家已经好几个offer了,不考虑设计院了,领导无语……,得,那就找女生过来面试吧,优选双985,双211,电话一问,人家也是好几个offer 慢慢选,也都比设计院好。算了,只要有人愿意来就行,总得有人画图呗,毕竟设计院的工作普通本科生完全能胜任的,只是之前的10年由于设计院的光环吸引了大量的名校生,让领导们自我感觉太良好了,现在形势急转直下,也得接受现实不是?所以对简历投递者挨个打电话邀请面试,底线一直在下降(其实设计院领导在甲方面前是毫无底线可言的,一味跪舔)。
引用一段一位90后写的内容(感觉有一定的代表性):本人是专业组内唯一90后,正如前面回答所说设计院是计划经济时代产物,领导与同事都是上了年纪的。他们性格沉稳老练专业技术过硬我能问任何我想问的问题并且保证得到可靠回答,但,工作氛围压抑站队现象严重上下级之间像是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虽然专业负责人与普通职员都坐在一起,但自带小领导界线,此界线内闲人免进。你可以听到他们的聊天内容但当你想加入时,你会发现你的真挚的眼光与搭讪话语被一道无形的墙壁弹回,碎一地同事们都可见却无一人出来拉你一把,也许会在线上对你说一句,习惯就好。工作第三年了,前辈说我的效率值相当于工作八年的人,需要从质量与数量上熟读规范并且需要海量的阅图量,加速学习。但我毫无继续下去的意愿,已经一眼看到老。目前正在寻求转行,不确定去干什么,但不是这个。
80后其实都感觉和传统设计院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了,90后更是感觉难以融入设计院,不知道他们到底能在设计部门坚持多久?
综甲院之行业分析
从宏观经济发展的层面分析一下,
国内:
自2000年开始,国内各行业(包括房地产、交通、电力、市政、钢铁、建材、石化……等等)都在飞速发展,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所以无论是建筑设计院还是各类专业设计院均享受到了这轮热潮带来的红利。从2010年开始,经过了十年的大规模建设,很多行业已经逐渐进入了饱和阶段,而设计作为行业建设的先行者,是最先感受到这种趋势的,所以2010-2015这一周期,国内设计行业是处于稳步下滑的阶段的,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公元2015年之后,这轮建设高潮已经开始显现颓势了,除了部分行业余温尚在之外,大部分都是寒潮来袭。
国外:
在国内各行业成本激增的情况下,逐利的资本开始寻找估值洼地,于是相关产业纷纷向东南亚一带转移,廉价的劳动力让资本有了巨大的盈利空间,大约从2005年左右这些国家也开始进入了建设周期,从这个阶段开始,国内敏感的设计院和工程公司就开始大肆开拓了境外市场,从2005-2010年,这个周期内,先走出的这一批还是吃到不少肉了的。
综合对比分析:
大约从2010年开始,相关行业的建设已经成熟,投产总量的增速已经超过了国内经济发展的增速,所以开始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于是从那时开始国内越来越多的设计院和工程公司走出国门,抢占境外市场,于是乎竞争的主战场几乎是从国内转移至国外,不得不说我国的设计院和工程公司以及设备厂商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低价啊,自己可以融资啊,建设速度快,投产周期短。但是这种情况下得来的项目性价比就相对来说要低许多了。不过领导不会管这么多,领导只管能拉到项目来就行了。
在2010-2015这个周期内设计院的总体项目还是不算少的,而且境外项目占的比重还是偏高的,但是项目的单体设计费是在逐步降低的,境外的甲方也在跟国内设计院和工程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学得越来越聪明了,也学会大肆杀价了。这就形成了活不少,但是设计费总额却在逐年下降的阶段了。这也是设计人员感觉越来越累,但是钱却不见增加,反而还在下降,很多国企设计院为了控制成本,就开始逐步取消了各种福利类的隐形收入了。
2015年至今,可谓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设计院的幸福感严重降低,一方面是项目减少和放缓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并不是项目减少放缓了,事情就减少了,反而是因为项目放缓了,业主就有更多的时间挑毛病,让设计院反复方案比选论证,但是设计费可以一分钱不加。这就使得设计人员心越来越累,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但是收入却越来越少。加之作为设计主力的80后开始进入了职场35岁现象,身体也由于超过10年高强度的设计有些吃不消了,年龄也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所以部分骨干,尤其是带证而又升迁无望的骨干就谋生去意了,虽然部分骨干的离职可能对于整个综甲大院短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辞职,可能就会影响到3个人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冲击也会传导到工作中去,对于工作效率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很多设计院的领导层都在强调设计队伍的稳定性。而且现在已经进入2018年了,上述现象只会越来越突出了,设计院在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从2015年开始,90后逐步进入设计院的职场,但是作为观念更新,家庭条件更优越的90后在设计院能否坚持得下去,这还有待时间的考验,从这两年多的情况来看,90后的离职率是偏高的。
综甲院之业务分析
设计业务:
在传统设计业务逐渐萎缩的情况下,很多专业院都开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尝试进入新的领域,可是话又说回来,哪里有那么多新的领域嘛,而且各个设计院都在转型,就算有新领域,那么竞争也是非常残酷的,而且综甲院在竞争中其实完全不占优势的。原因如下:
1. 综甲院的业务转型起步较晚,想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时才发现,原来新的业务领域已经群狼集聚,而且做得非常好,而自己这头老虎要想去抢点肉吃还真的很难。
2. 综甲院机构庞杂,养的人多,所以设计费的报价均偏高,价格上对于中小型设计院甚至私人设计公司来说,毫无竞争力可言。
3. 综甲院的技术并没有它的名头那么强(当然在某些特定的专业领域除外),即使某些专业的专家还在,但是他们又不具体干活,而且脱离设计一线很久了,对于本行业领域都可能有些生疏了,更不用说进入新的行业领域呢!一线的设计骨干流失,一线设计人员的水平相对较弱了。所以很多时候甲方懂技术的人看到设计院的设计成果,都在吐槽,怎么你们大院的水平感觉越来越差了呢?所以综甲院的领导可能也需要反思,你除了综甲院的名头之外,你还剩下什么?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反而是有些小院或者私人设计公司,甚至炒更的,为了维持自己声誉,可能技术水平还更高。比如别人找我炒更的话,除了本专业我亲自画之外,其他专业的我也会找我认为的骨干高手去做,不能把自己的名声做差了。反而是做院里的东西是得过且过的。
4. 窃以为综甲院的设计业务板块无解,只能一步一步萎缩下去了。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要求多,给钱少;任务多,给钱少;任务多,质量低;给钱少,质量低;质量低,给钱少。
5. 设计风险(临时想到补充的)请自行百度某化工行业乌海项目事故中对设计人员的处理意见。
epc业务:
国内设计院转型epc最早,也比较成功的应该是化工行业,随着设计业务的萎缩,各个行业的设计院也开始转向epc总包领域。接下来就是分析一下设计院做epc总包的情况。
1. 优势:可以从设计方案上对于项目进行优化,降低造价。
2. 劣势1:经验不足,对于项目全过程很难把控;
3. 劣势2:投资风险。设计院作为轻资产行业,抗风险能力不足;从项目投资上来说,设计院会忽视掉其他一些风险,投标的时候他们仍然沿用设计投标的模式,尽量杀低价中标,而没有顾及市场风险,比如市场涨价的风险,epc总额高,打个比方,一个10亿的项目,估计利润就5%,5000万,但是如果材料设备人工一涨价,这点利润估计分分钟抹平了。
4. 劣势3:项目安全风险,当年震惊dang中央的江西丰城事故就给设计院的总包敲响了警钟,很多时候可能一个项目出现安全事故,就会让设计院很难翻身了。
5. 如果说国内项目的epc是假epc,设计院仅仅作为一个项目管理角色的话,那么转型做境外项目可就是真刀真枪的epc了,设计院又得作为项目的融资方,承担投资无法收回的连带风险。
总的来说设计院的epc业务也不是救世主,反而是高风险业务,但是还是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