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3:诸神黄昏,这个桥段,我只不过重复看了十遍,每看一遍都笑得肚子痛,有点类似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哈哈哈
怎样来概括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1、利益关系?员工给公司工作,公司给员工发薪水;
2、合作关系?员工给公司创造利润,公司给员工提供福利;
3、共赢关系?员工给公司创造价值,公司给员工创造未来。
要我说:企业与员工之间是“攻”和“受”的关系。
下面我来解释,为什么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攻”和“受”的关系。
企业和员工就如一对相爱相杀的基*佬。今天也许是企业是“攻”,员工是“受”:
企业:老子是top500强,招人绝对不是问题,你爱干不干,不干滚蛋!大把人等着干!
员工:好的,请boss息怒,我这就去干!
明天也许就是员工是“攻”,企业是“受”:
员工:老子不干了!
企业:给你股票外加配车、房子,你别走了行不行?
一旦攻、受失去平衡,不能愉快地玩耍了,那么离职的问题就出现了。
马云对员工离职的原因作了两点总结:
马云:?,我有说过吗?
1、钱,没给到位。
2、心,受委屈了。
为什么这句话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马云同志完全是站在员工立场上说的。虽然其心可疑,但听起来确实很爽。
员工就要离职了,马上就不在一起玩耍了,从此以后是形同陌路井水不犯河水了,还是加入竞争对手快意报复;是借机打压一下,还是保持微笑,做个朋友关系?
这里有三个例子,都是道听途说而来的,真假需要自己去求证。
阿里巴巴:为每位离职员工保留工号,遇到重大活动时,还会邀请一些离职员工来参加……
海底捞:店长若要离职,公司会派发8万元的“嫁妆”,但只有几个人拿到了这份嫁妆,不是公司说话不算话,而是离职的店长没有几个。
以上情况若属实,这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有温度的企业,我也是羡慕嫉妒恨呀!
下面再看一则例子。
某投资公司,早期押中了比亚迪这块宝,一下子鸡毛飞上天,公司名气还是有点,但行业口碑不佳。去年年底,本人有幸被邀约参加宣传策划岗位面试。本着慎重起见,我在面试之前在网上搜了一下关于这家公司的资料,结果爆出这样的料来:
“财务经理要离职,但公司就是不给她开离职证明,与人力资源部老大几经交涉无果,就直接找老板了,结果被老板用难听的话骂了出去,财务经理,一个30多岁的妈妈被骂哭了。结果还不是通过法律手段,拿到了离职证明。原来财务经理因为有了更好的去处,公司留人失败后就拿离职证明这个事卡她,因为新单位必须出示离职证明。”
本人没有多想就婉拒了。说实话连一张离职证明都给不痛快地给,这家公司的气量真是low。
最后分享一个真实的例子。本人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一位工作四年的老员工,离职之后团队并没有忘记她,年底核发奖金时(奖金20多万)还特意分出一块给她,并且还邀请她免费参加公司年度集体旅游!
所以,那些整天吹嘘着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做得如何好,如何高大上,就问你们公司对离职员工的态度怎么样就见分晓了。企业文化不是看得见的宣传标语,更是做事的方式和风度。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员工决意离开企业了,就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1、从此形同陌路,井水不犯河水;
2、前东家出于对商业秘密、技术等方面的保护,而设法打击离职员工,如签订不平等的保密协议等等;
3、离职员工进入了竞争对手的公司,为竞争对手效力;
4、前东家与离职员工依旧保持着良好的感情甚至保持着联系,更有甚者离职员工与前东家成了合作伙伴。
显而易见第四种关系才是最明智的解决方式,对离职员工、企业来说都是双赢的。
那么对企业来而言,该怎么做呢?
1、建立相互信任的企业文化。老板以身作则,与管理层建立相互信任的同事关系,适当放权,鼓励下属创新,相信员工能做出成绩,并为员工的创新行为提供保障。决策透明化,公司遇到了不确定的重大事项,也要及时向员工公布,免得闹得人心慌慌。更甚至有些员工就是受不了这种“遇事没有一个说法,遮遮掩掩的行为”愤而离职,并四处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让企业的形象蒙受更大损失。
2、粮草和感情都要到位。高工资、好的福利待都可以进行量化,唯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可量化。所以,公司对员工除了有物质投入,还要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你拿了我这么高的工资,就给我干这点活?”、“我既然给你付工资,你就得对我感恩戴德!”持这样观点的企业,是不会有好前途的,说不定哪天就是因为员工的“背叛”而陷入困境。
3、回头草也是可以吃的。再给离职员工一次机会,就是增加企业网罗人才的希望。在商业社会,“相忘于江湖”不是明智的选择,“睚眦必报”更不是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