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读高净值人群分析报告 2018高净值人群都往哪投?

12月9日,业内著名金融公司联合权威调研机构发布了《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数据分析报告》,全面解读了我国拥有可投资资产600万元以上人群(即高净值人群)的整体特征、资产配置偏好以及在、消费等方面的兴趣偏好。
分布情况
先来看看高净值人群都在哪呢?
在高净值人群的区域分布上,占比排名前三的地区依次是广东、上海和北京,上述三地的高净值人群数量占我国整体高净值人群数量比例约26.5%。
究竟70,80,90谁最有钱?
1、46-55岁是高净值人群占比最多的区间,为39%。
2、36-45岁,占比31%。36岁-55岁共计占比69%。
这一数据反映出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涌现的几次风口,造就了以60 后、70 后为核心的企业家群体,也就是高净值人群的主力。与中年人群对应的是,18-35岁的高净值人群占比达19%。80、90们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特别将36至55岁的高净值人群归纳为“核心高净值人群”的概念,因为他们在决策、发展还是消费等方面均为中流砥柱,是投资和消费活跃度最高的群体。
自我提升方式
通过上面的分析,高净值人群有些是继承了上一辈的财富,有些是趁着互联网浪潮创业挣到钱,还有些通过征地、拆迁一夜暴富。
富裕起来之后,他们一般会做两件事,第一件是去高等学府学习给自己“镀金”,另一件是把巨额资产委托给金融机构继续挣钱。
报告称,emba已经成为高净值人群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方式。
受到青睐的商学院前8名依次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长江商学院、中欧国际商学院、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高净值人群都关注什么?
报告显示,在阅读内容方面,“健康养生”主体成为了高净值人群的首选。 此外,高净值人群均偏好收藏品,书画、陶瓷、玉器成为收藏品首选。事实上,在家族财富传承中,收藏品正是重要的代际财富传承的载体。
回顾2017年,11月份召开的十九大和最近推出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以及国际上一系列的事件比如美国的加息减税,影响了众多高净值人群的投资策略,也改变着投资市场的格局。
随着2018年的到来,哪些投资机会出现,如何改变投资行为?让我们看看那些处在金字塔尖的高净值人群们会怎么做。
从单一资产到全方位资产配置
过去高净值人群们主要投在方向是大量购置房产,或者购买固定收益类产品。可以说,投资方式很单一,抗风险能力不高。一旦出现“黑天鹅”事件或者一个小小的政策变动,比如房产税的推出、刚性兑付被打破、股市崩盘等,单一的投资方式会让投资人承受巨大的风险。
如何改变这个状况?只有资产配置。资产配置是指:在投资组合中涵盖不同风险级别、不同收益水平、不同市场和不同流动性的投资标的。这些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要尽可能得小,以此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资产配置原则有这3个特征:跨资产类别、跨市场(国家)、包含另类资产。
从短期到长期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由于一些原因,一年翻三、四倍的现象比比皆是,于是我们看到2014、2015年股市暴涨时有多少红了眼的人卖房配资加杠杆冲进去,但是,结果亏得血本无归。
这是因为真正的投资不能指望一夜暴富的短期炒作类投机行为,因为那是对风险的选择性无视。投资的本质是用当前的资金换取某种资产的所有权,期望未来资产升值卖掉后换取回报。这些资产可以是股权(未上市公司)、房产、股票、债券和艺术品等等。任何一项资产的升值,都需要花时间,唯一区别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随着2017年的发展,大众的投资视线转向权益类资产,权益资产主要包括一级市场的未上市公司股份和二级市场的股票。一级市场是公司上市前的股权交易市场,主要玩家是机构,比如常见的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 ;二级市场是股票、债券等证券交易的市场,只要开个账户就能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权益类资产是一个很需要耐心的投资标的。股市里买到的股票背后的上市公司,都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碾压了若干竞争对手才成功登陆交易所的。这个过程短则3到5年,长则10年以上。
所以,耐心是新的投资门槛,长期投资将成为高净值人群们未来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
从主动到被动
中国第一代富人们大多是各领域的成功者,从80、90年代一路创业走来。他们的事业起步时,无一不是自己亲力亲为从一线业务员坐骑。这种凡事自己动手的习惯也不由地被带到了投资中。但是,这种主动投资的方式将逐渐改变,所以,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抛弃“凡事自己动手、主动投资”的观念,转向让具有正规资质的财富管理公司、家族办公室、私人银行等机构管理自己的资产,实现“被动”投资,从而让自己抽身出来投入到家庭、子女教育和公益等更能滋养心灵的事务中。
版权声明:本文由君曜资本整理撰写,文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综合而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