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是21世纪中国金融界新鲜的产物,它恰逢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深化改革的春风应运而生,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下,它的产生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面向农村,立足三农,助力农村经济的腾飞。
全国目前成立的村镇银行有1300多家,资产总额也达到了上万亿,可是并不是每家村镇银行的发展都是如火如荼的,只有极少数达到了成立之初预定的目标,绝大多数的村镇银行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中国人自古讲究自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什么这么多的村镇银行还在“温饱线”上挣扎,也许并不是外部环境出了问题,因为农村经济的市场无疑是巨大的,农村经济这几年的发展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我想,肯定是我们内部的体制和思想意识上出了问题。
01
定位不对,舍近而求远,弃小而求大
村镇银行在成立之初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大多数村镇银行都会进行跨区域放款,垒大户,集中精力放大额贷款。这是最有效也是最快盈利的方法。这种短时期内迅速解决温饱问题的最佳办法同时在实践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比如存贷比例越来越大化,各项监管指标不尽如人意,信贷风险集中,倒贷严重,成了小企业的“钱袋子”等等问题。我们曾经对海南省内几家村镇银行做过一个存贷比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村镇银行放贷几个亿,存款却达不到贷款额的百分之五,这就意味着,村镇银行只是履行了一个小额贷款公司的职责,没有履行村镇银行的使命。得不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和信任,谈何立足和发展壮大。
02
制度水土不服,条条框框限制发展
如今绝大多数的村镇银行都是农商行发起的,按理说农商行是最接地气的农村金融机构,再走好农村这条道路应该是绰绰有余的,绝对是有经验和话语权的。可现实是跨区域发起村镇银行的农商行却是水土不服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立足于当地,做大做强。第一,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农信社在当地深耕几十年,影响力可想而知,邮储银行对于当地的农村金融市场有更深的了解,实力更是不容小视。村镇银行作为一个外来的银行,在老百姓心目中往往贴有“私人银行”的商标,很难得到认可和信任。第二,村镇银行只有打破传统和常规才能出奇制胜,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可村镇银行的母行农商行的体系本来就是发展几十年的经验累积,条条框框制度和种类之多数不胜数,毕竟管这么多的部门和人事。但是村镇银行是一个全新的刚起步的机构,所谓的严谨的条条框框反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更接地气,因地制宜,杜绝官僚教条主义,才能更好的融入当地发展壮大。村镇银行要坚持走灵活,方便,快捷,变通,化繁为简的路线,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经济为依托,大力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方可立足当地。
03
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前景的认识
21世纪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无疑是农村经济,农村经济腾飞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这片土地有很大的市场,是最适合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的土壤。我们要解放思想,眼光往远处看,大力放开推广信用贷款等无抵押特色信贷产品,紧跟国家提出的脱贫口号,助力农村经济的腾飞。只要老百姓有需要,有想法,有干劲,有技术,有条件,我们就大胆放,低门槛放,快捷放,急人所需,一扶再扶,一扶到底,形成金融帮扶的星星之火,在这广袤的农村土地上燃起新的光芒。
在新时代下,村镇银行无疑已经成了支农的先锋,村镇银行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村镇银行要不负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从而实现自己的品牌价值。
作者:王明岭
临高惠丰村镇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