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90后创业者,我为什么来做茶?

其实在过去的27年中,茶在我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低的。
我的印象里,茶叶是奶奶从家门口菜地里的那两三株老茶树身上摘下来的嫩树叶子,放到锈迹斑斑那口大铁锅中,吭哧吭哧一顿炒。一股子清香流到我的鼻子里。很好闻!
长大后,去北方念书,没有再与茶发生过什么故事。
好像茶一直都是古装民国片子里的道具,我不认识它,它也懒得搭理我。
后来互联网兴起,我也创上了业,做过很多项目,社交软件火了尝试做了社交,o2o火了也做了o2o,自媒体兴起,也去做了自媒体。
随着各个板块成熟了,互联网的泡沫也开始一一破碎,再也听不到那些随便拿个2页纸的“商业计划书”就获得成百上千万投资的故事了。
大家也消停了,中关村创业街开始冷清,3w咖啡也没有了人满为患,五道口的半夜有点凉。似乎大家都该买房的买房,结婚的结婚,生崽的生崽。一切又回到了父母们规划的生活当中去。
这时候我就开始想,我创业到底是为了什么,跟风?发财?梦想? 似乎我们都忘记了一些前提,积累和创造。
别人做社交软件,你随便copy个跟微信一样的界面就想去融到资。资源比不过,人才比不过,竞争力又在哪里呢。我是不是该去想得更深入一些?
所以我不应该去想我想得到什么,而应该去想,这个社会需要什么。真正地做到把自己忘掉。
创业是很赶潮的一个事,但是,从古至今根本就不缺少创业者,创业本质就是一门生意,情怀和梦想都不宜过多。更重要的是我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对大家有什么好处,仅此而已。
当我信心满满地与一个老茶商说我想做茶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小伙子,轻易别做茶,茶行业的水深得很。
我后来认识的一个做茶哥们又告诉我,做茶,你得先赔。他做茶十年,亏了五年,第六年才开始见回头钱。
包括众多的互联网巨头都有进入茶行业的,前两年拿了几千万投资,现在也了无音信。
被他们这么一说,我更加好奇,做茶真的那么难?确实很难,进了茶行业之后我才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行业。
一、这是一片红海
中国茶行业从业人员差不多近一亿,就这么点市场,要养活这么多人,怎么不残酷。
二、混乱
一般正正经经做茶的没几个赚钱的。
茶商不弄点虚做点假,根本没法活。一般福建茶因为原料贵,都会拿四川的料来做成福建茶。这差不多都快成行业潜规则了。
三、监管难
茶叶本身就不是个标准化的产品,季节、气候、雨水都会影响茶的味道。所以都是一批茶,一个价。
四、整个茶行业妖魔横行,乱七八糟,茶行业准入门槛低
有点像郭德纲说的相声,能说话就敢上台说相声。能喝茶就敢卖茶。反正不是标准化的东西,我怎么说都行。我怎么说都对,一个茶给你,你也不知道什么价,卖家说多少就是多少。心情好点翻四番卖给你,心情不好点翻十倍卖给你你也没地儿告我。
五、食品安全问题
茶农为了增产,农药超标,茶厂为了好卖,放添加剂加香精。茶商为了节省成本又用去年的茶跟今年的茶拼着卖。
检测又不能每批都检,只能抽检和送检,老张的过检的茶拿给老李检,五百亩茶园,我只种一亩专门为应付检测。
。。。。。。。。
这样一列清单列出来,这确实不是某个人能凭一己之力解决的。我相信有很多也想改变现状的企业和创业者。
但是
这茶行业不是某个零部件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系统都紊乱了。解决了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另一个问题。而且在这样的系统问题面前,能够活下去就很不错了,
想去做出改变,无异于连活下去都很难。
面对这些现状,我充满激情的心慢慢冷静了下来。
我反复思量,不错,茶行业水很深,深不见底。正因为它水深,才需要改变。正因为它混乱才需要统一。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好好做生意的,这个市场才需要真真正正脚踏实地做事的人。正因为有这些那些的问题,这才代表着机会。悲观的人看到的往往是失败,乐观的人往往看到的是机会。
对,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有了我人生的第一笔天使投资,那就是“我的青春”。相信没有比什么投资会比这个更重要。
即使西经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难,那也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我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
茶叶的安全问题一直是行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多少企业倒在了食品安全的脚下。所以进入茶行业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茶叶最基本的安全问题。
贵州是我们国家这几年来唯一没有大规模发展重工业的省份,生态环境也是贵州的最有竞争力的资源。深入了解后我才发现,贵州原来是中国第一产茶大省。
贵州茶早就是外地茶的原料基地。应该这么说,你们喝的西湖龙井大多数应该叫“贵州龙井”,你们喝的安溪铁观音大多数应该叫“贵州铁观音”,还有正山小种、碧螺春、祁门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年产几十斤的那些名茶一年可以卖出上百吨。
正因为贵州优质的生态和种茶制茶气候,人力成本相对低,质优而价廉,最近几年得到众多老茶客的青睐。
我来到贵州省凤岗县田坝村,这个现代化的小村庄,完全颠覆了我对乡村的想象,整个田坝村就像是个度假村。
(风景优美的田坝村)
茶园现代化管理,科学种养。当地村民在茶园不仅种茶,还要种树,茶和树一起长。茶园外围还要种花。完全就是现代化农业的典范。
(田坝村茶园中的花)
我们与当地几十户茶农签订了长期原料供应协议,他们按照我们的方式种茶采茶,我们用高于市价的原料收购价格与他们定向采购。
主要的协议条款有这几项:
1.不施化肥,全部采用农家土肥。定期检测土壤化学成分,从源头进行品控。
2.采摘标准控制,制定了严格的采摘标准,做到每一片原料基本一致。
3.控制采摘,采摘过度会影响茶叶第二年品质,确定了每株茶树每次采摘不得高于二两。严格控制了春茶、夏茶、秋茶的采摘次数。做到可持续发展。
4.确定茶园每月至少除草一次,包括老枝修剪,生长面控制。
与茶农打交道,起初的确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是随着他们看到我们对产品品控狠抓的决心,他们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逐渐的理解。开始与我们合作的茶农逐渐增多。
(没错,这是我)
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我发现,从明朝以来,茶叶似乎只有那么几次品种改良,基本没有对产品有什么大的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喝的茶基本和古代人没有区别。
我觉得茶叶应该有所改变,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场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拿一套茶具到处走到处泡的,袋泡茶还是比较符合现代人饮用场景的。
为此我们团队做了很多实验,到底袋泡茶多少剂量能符合大多数人方便饮用,经过我们上千次的实验,包括各种老人、小孩、女性、茶客、年轻人。近百人次的实验比较,发现每次剂量在2.7克~2.8克是符合大多数人的饮用习惯的,这个剂量就是不喝茶的人也不会觉得茶味浓。
如果是老茶客,就可以放两包,也能满足他们。
在内袋包装设计上,我们觉得咖啡条的冲泡体验非常好,撕泡过程不会容易洒,我们就尝试了用条状袋替代了方形茶包。
由于长条袋现在没有对应机器包装,手工装成本也比较高,我们现在已经在跟机器生产工厂共同研究可供装长条形的内袋。
我们就是要把用户的体验做到极致。
说到茶,不得不提到立顿,立顿的拼配茶确实做到了产品的标准化,但是,就像我们中国人会喝雀巢,而外国人不习惯喝冲饮型咖啡一个道理。
我们中国人对立顿还是不那么接受,立顿光有茶味,而少了其他茶的丰富味道,例如回甘,例如香气,例如生津,这才是茶味的精华,这些味道外国人很难理解的。
所以立顿还是不完美。并不符合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我相信还可以做得更好。即能更加接近标准化,又不要去影响口感。毕竟,茶是用来喝的,好喝才是最重要的。
当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消费主体时,很多行业都会去关心年轻人的需求。但茶行业似乎在这方面反应慢得很多,
一方面茶行业门槛低,专业化程度不够
另一方面是年轻人不喝茶不懂茶,那么这个行业的年轻活力就不够。
这是个恶性循环。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归于茶的本质上来谈。
那就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茶到底是不是一款好饮料?
我相信这个答案毋庸置疑,茶作为一款原叶饮料,或炒制,或发酵,它并不需要添加其他物质,自己便能产生芳香物质。而且由于它丰富的口感,完全符合一款好饮料的标准。它没有可乐咖啡那么重的糖分。其中又含有丰富的稀有元素,对身体有益。根本没有任何副作用。
它是一款简单而神奇的饮料。
2.是否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都说年轻人喜欢喝刺激性强、甜味足、香气诱人的饮料。因此有可乐、果汁、咖啡这三大类满街都能看到的饮料。
茶叶相对来说就比较含蓄。有刺激但是并不尖锐,有甜味但是比较内敛,有香气但是并不浓郁。
我曾经有一个思考,关于甜味这个东西,甜味是人类最无法抵御的味道。
但是甜味吃多了有坏处,因为你要知道你喜欢甜味,你身体里的细菌也喜欢甜味,你吃多了甜,血糖高是一回事,而给你身体里的细胞提供繁衍的营养也不是件好事。
好茶是很好喝的,只是熟悉和了解它需要一个过程,我也见过年轻人嗜茶如命,一日不可无茶。也看到很多年轻人一喝茶就是一下午,只是大家都被劣质袋泡茶迷惑了,误以为茶只有苦和涩。
茶其实是香的。是会和嘴巴碰撞出一种叫做“甘”的味道,这种似甜非甜的滋味很有回味的。
3.是否符合年轻人的消费场景?
要知道茶也不只是一个饮料那么简单,不同的茶对应不同时节饮用是很利于健康的。
冬日一杯红茶可以给女生暖胃,
夏日一杯冷泡绿茶在运动后喝比瓶装饮料健康好喝,
三五知己好友喝茶也是不错选择。
类似场景很多很多,只是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销售方式还是很传统老套,不能很快去应对市场变化。
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就基本解决产品的一系列基础问题了。
这是一个可深度挖掘的产品。
传统的刻板印象造就了年轻人对茶的误解,对于茶,我们有太多的吐槽。茶叶店装修得老套传统,感觉一进去就上当受骗。
1.某宝上尽是9块9包邮的劣质茶充斥。
2.茶叶销售又能蒙会骗,不懂茶的人只会变成待宰羔羊,毫无主动权。
3.三句话不离茶文化,玄而又玄,令人望而生畏。文化是专家学者的事,和产品是两回事。他不应是文化产品,应回归商业产品的属性。
这些都该被摒弃的,茶,就是一杯饮料,哪有那么复杂,我们年轻人喝茶,想怎么喝就怎么喝。茶就应该砍掉枝枝蔓蔓,简单点。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出了三款茶了。
第一款:绿滚滚,为冷泡而生。超市随便买瓶矿泉水,撕一小包倒入,无论开车还是打球,可以喝一天,清凉爽口,简单便捷。热泡的话还有很重的栗香味,七泡好茶,待客首选。
第二款:红小姐,专为女生开发,冬日暖胃良品,喝多了红糖水,试试红小姐也不错。专属女性,有益健康。
第三款:雀舌,茶叶界的颜值担当,泡出来上下翻飞,刀剑林立,满足了味觉还能满足视觉。口粮首选,性价比超高。
当我这样来做茶后,觉得思路开阔了很多,茶不只是玄乎的茶艺展示。茶也不是溜须拍马的送礼单品。茶也不是老茶迷的私属玩物。茶,既是书剑琴棋诗酒茶,茶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就应该成为普通人的日常饮品。这条路还很漫长,但我坚信我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做的事业是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的真善美,我们与假恶丑为敌,洗掉普通人对茶的误解。
走入大众的内心,关心消费者的得与失,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们90后去改变。
与全体90后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