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玩游戏竟然是这个原因!

看到一个新闻,一位母亲状告某游戏公司:游戏公司人员教她13岁的儿子偷刷她的银行卡,一年消费了5万多。这位母亲气愤地控诉游戏公司,客服的回复“你儿子在我们这一天消费四、五千根本不算什么,每天消费十多万的人多了去了”母亲坚定回绝游戏公司退钱调解,要把此事公诸于众,“我没有权力,但我有正义,我是一个母亲,有千千万万母亲像我一样绝望,不能教未成年的孩子成为家贼!”视频中母亲声泪俱下,义愤填膺,要游戏公司给个说法。
作为一个母亲,非常能体会这位妈妈的绝望,38岁才有了这个儿子,一心望子成龙,没想到儿子迷上游戏后就变了一个人,让妈妈失望透顶。客服人员的语言、行为也让人愤慨,太无职业道德,甚至没有做人的道德。但是在这一系列的情绪风暴过后,作为一个家庭教育工作者,也在思考一些问题:是什么样的原因才让这个孩子迷上了游戏?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孩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首先来看,孩子为什么会迷上游戏。
第一、游戏对孩子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满足孩子很多的心理需求。
孩子想要成就感。在游戏里,当孩子一关一关打过时,系统就会升级或奖励“发钱”,孩子会有相当大的成就感,会有自信,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如果在家里,什么事情父母都代替孩子做,孩子就被剥夺了获得成就感的机会。还有些严格要求的父母,一直给孩子定高目标,长期达不到,孩子就没有了成就感,也就失去了兴趣。游戏是相对容易取得的成就感的地方,就会留住孩子的心。
孩子还能在游戏中得到归属感。当玩一些团队游戏时,需要一起拿下一个目标,团队人员需要一起配合,相互支持,在这样的人际互动中,孩子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可,肯定,让孩子对这个团体有了信赖,有了支持,孩子就容易产生归属感。如果孩子在家里,在班级中没有人认同他,周围的人老是说他这不好,那不好,挑剔他,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大家都不喜欢他,不接纳他,他就会沉迷游戏世界中的归属感。
在游戏中,孩子还能得到鼓励。游戏是把赏识教育用得最好的地方。比如孩子过关成功,系统就会发出“你好了不起,继续加油”的鼓励。不管你打得多么差劲,如果失败了,系统会说:“没有关系,再试一次!”在这种激励模式下,孩子们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好奇心和成就感不断被满足,就更加迷恋游戏。而这一部分也是出现网瘾的孩子在家里很少能够得到的。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这是本能,是必需品,我们没有在生活中给到孩子,他就会到能找到的地方去找。就像在恶劣环境下长大的黄山松,为了能够着光生长,而扭屈、变形。因为没有人可以压制生命的本能。
游戏吸引孩子的地方还很多,例如精美的画面背景,美妙的游戏音乐,完美的人物形象,这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很强烈的吸引力和好奇心,更何况是孩子。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的是:一款游戏的设计都会煞费苦心去研究孩子的需要,虽然是为了利益的驱使,但我们今天作为父母,作为孕育这个生命的父母,我们还是可以去认真地思考一下,除了吃喝拉撒,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社会人,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第二、我们来探究一个问题: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走入游戏世界,又是什么原因开始沉迷。
每个为孩子玩游戏焦虑的父母都可以回忆下,你的孩子第一次玩游戏是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大部分父母的情况是:孩子放假了,作业也做完了,缠着大人一起玩,大人有自己的事,就给孩子一个手机或ipad,让孩子上一边玩去,别防碍大人。其实这种休息方式也未尝不可,可一次、二次、三次,n次后,孩子越来越体会到游戏带来的快乐、激励、成就感、归属感,就不再去缠父母玩,而是去缠父母给手机玩,手机成功地取代了父母,并帮父母履行本该是父母的职责:陪伴孩子,给孩子鼓励、支持、认同和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应该感谢游戏公司。
另外,在一次、两次、三次,n次父母成功地用手机支开了来烦自己的孩子,父母也尝到游戏的好处,如孩子打游戏着迷一样的,也迷上了手机替代自己陪伴孩子的功能。直到有一天,突然看到孩子没考及格的卷子,才开始讨伐手机,讨伐游戏,讨伐他们抢走了自己的孩子。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一个妈妈没空带自己的孩子,就把孩子托付给了奶妈,孩子在奶妈的喂养下茁壮成长,和奶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天,妈妈突然发觉孩子不再和自己亲近,只爱奶妈时,就怒斥奶妈抢走了孩子对自己的爱。这个事例看起来荒唐,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但对手机、游戏的态度,本质上却是一样的。
所以,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位控诉游戏公司的妈妈,遭遇让人同情,但同情之后,也让人叹息:如果这位妈妈,当初就把状告游戏公司的这份坚持,大爱,无畏用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今天这一幕也许就没有机会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