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审计报告提建议,看看这些委员和代表是怎么说的

每年都有审计风暴,但有的问题屡审屡犯,因此审计部门能否每年选择一些重点问题、重大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核查呢。这是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杜黎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进行分组审议审计报告时提出的意见建议。
杜黎明:
应对审计处理决定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核查
杜黎明委员提出,年年看审计报告,有点老生常谈的感觉,但是还得谈。近年来,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对促进财政、财务管理成效明显,但每年审计发现的问题依然较多,有的问题屡审屡犯,长期得不到整改。为此建议,审计部门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应当对审计处理决定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核查。审计部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的审计整改情况,主要是根据问题单位反馈的整改情况汇总而成的,缺乏审计部门直接对整改问题的跟踪核实。
因此,建议审计部门能否每年选择一些重点问题、重大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核查。同时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应列明细清单,包括问题单位、违法违规事项及原因、涉及资金额度甚至责任人员等,依法向社会公开,形成震慑,确保整改落到实处。
李沛霖:跟踪的工作不一定到年底,应连续跟踪
而全国人大代表李沛霖则提出,审计报告提到对有些部门、单位其他的问题正在整改落实,审计署将会督办,年底前再提交一个报告。
“每一个部门跟踪追击就是到年底,明年的审计工作又可能针对其他的部门,所以到了年底过关以后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李沛霖说,这样还是不够,应该给予审计署更大的职权,跟踪的工作不一定到年底,要按照各个部门的情况、程度,应该连续跟踪,甚至两年、三年,这样的话相关部门会明白,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要做出认真整改,而且不是做了一次就可以了,要连续做下去。
马馼:不要把年底整改情况的反馈流于形式
“审计报告提出的要向人大做出整改情况的报告,这个报告到底怎么做?”马馼委员提出一系列问题。她说,问题是审计署查出来的,而且发布了审计公告,各部门都在整改,到半年后怎么反馈整改情况?如果由审计署再这么概括地讲,效果是不是好?各部门整改情况要由部门自己向社会公告,但有没有时间限制?因此,半年后审计整改情况的报告,能不能把一些重点问题和重点部门用适当的方式由人大来监督?或者由审计署报告之后,附上部门详细的整改报告,因为向社会公告往往比较概括、一般化。不要把年底整改情况的反馈流于形式。
李勤:专项资金使用时必须加大检查力度
“有些基层医院为了套取国家住院补贴基金,很多住院的病人一周可以出院,结果让他住半个月。”全国人大代表李勤强烈呼吁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
李勤提到,住院进去那些钱要全部花完,甚至有一些项目可以不做检查的也让检查,更有甚者,根本不检查然后记在账单上。这样国家补贴的钱,医院不做任何检查项目,一部分医院获得,一部分返还给病人个人。资金非常紧张,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真正需要的病人身上。所以,专项资金使用时一定要加大检查力度,让有限资金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郑功成:审计要有助于制度或政策的完善
郑功成委员同样提出对于专项资金监管问题。他说,审计报告今年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扶贫资金、医保基金、保障性住房投资这些关乎基本民生的领域进行了重点审计,所反映的问题是普遍性的,也是很严重的,因为这三大领域都跟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希望常抓不懈。建议审计不仅是合规审计,还能有助于制度或政策完善。
现在审计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是个别的,是普遍性的。“为什么存在普遍性的违规现象?是规矩本身有问题?还是法不责众?”郑功成说,人民日报曾报过某省乡镇卫生院请农民吃饭去住院,因为现行政策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医院通过住院来套取医保基金,这就说明制度应当改进。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赵倩 北京报道 编辑 包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