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国企上班的年轻人

今天,想给大家讲述一群身处围城之中的年轻人的故事。
讲到这,还并不想给所谓的“围城”下任何定义,看浅看深,都是一种感受。
这些年轻人大都二十多岁,三十岁不到,职业不尽相同,有职场新人也有经验丰富老司机。
但他们都具备同一个特质,端着大多数人眼中的“铁饭碗”。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他们手中这些“铁饭碗”的态度,从一度疯狂崇拜到盲目跟风误解。
端着这些“铁饭碗”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
如今,在他们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又能看到什么?

1.我可能拿了一个误解最重的“铁饭碗”
顾雷轰 27岁 就职于某县级市人民医院 入职4年
雷轰是他给自己的化名,雷锋的谐音。如人们印象中医生形象不同的是,他除了拥有和他年龄不符的外表以外,性格也很风趣幽默。
从学校毕业,直到正式入职成为一名医生,雷轰心里就一个想法,“终于是一名正式的医生了,好神圣!抬头挺胸,救死扶伤,感觉好伟大。”
“这年头,医生这个‘饭碗’并不那么好端。”,身边已不止一位医生朋友抱怨道。
其实,雷轰算是一个易于满足的人。他喜欢法国斗牛犬,一直在等被拖欠已久的奖金发下来就迅速买一只,然而这一等,他都不禁开始苦笑。
即使奖金还遥遥无期,他好像也没说过一句自己职业“不好”。但每次谈到“医患关系”,他表现出的无奈我却感受的特别深刻。
雷轰觉得医生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医患关系越来越差的事实似乎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因为病患死亡,家里人到医院门诊大厅烧纸拉横幅的医闹事件并不只出现在电视剧里。
他说,上周五晚上几个同事一起去撸串喝酒,起先聊到科里新进了一台设备要学习,旁边有位刚进科室的同事很郁闷地讲到今天让自己感到很心酸的一件事。
有个病患开完药又回到诊室咨询一些讲过的注意事项,得到满意回复后转身出门对身边的人讲了句“开的药这么贵,医生真黑。”
说完,他们不自觉选择干一杯吧,当是对这个新手医生的宽慰了。
“现在,在一些人眼里我们那么有恃无恐,开最贵的药,对病患的痛苦冷漠又不耐烦。”,雷轰认真地阐述了一个误解,又已疲于去解释它。
“说再多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q:“据说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待遇好,还想继续留这吗?”
a:“当然,先不说这样的县级市里私立医院本身就少,都干了这么久难免有感情,更没有精力去折腾了。”
最近,他说院里又有考试了,只能趁下班和值班时间准备起来。
2.进入现单位,全在我一念之间
张目成 24岁 就职于江苏扬建集团 入职1年
在我看来,目成是一个温柔又安静的男生,但这并不妨碍他脑中充斥着无数天马行空的想法。
目成是江苏徐州人,在扬州上学。一年前的毕业季,当大多数同学决定回家就业的时候,他很坚定地选择留在扬州。原因很简单,他喜欢扬州,不想错过它一年四季的所有样子。
提及为什么想进入现单位时,目成微微笑着很正经地说,“说出来你有可能不信,我当时在去史公祠看梅花的路上,一眼看见了我现在的公司,脑子里迅速闪现一个想法,我以后说不定可以进这家公司。”
大四的寒假,正是各大企业进行校招的时间,目成向江苏扬建集团投递了简历。但是他并没有孤注一掷,整个毕业季他投递了两家公司,一个是北京同仁堂,另一个就是现在的公司。
找工作这件事,天时地利人和都太重要。同仁堂比扬建集团先发出offer,但目成最后还是选择了有一念之缘的扬建。可能还因为他心里有一个很深的执念吧,现公司把母校扬州大学的昭文图书馆建的很漂亮。
尽管入职已经一年,但目成对于金钱还是没有什么概念,就像他调侃的那样“可能还没到钱到用时方恨少的地步吧”。他应该算个标准文青,工作之余他经常会去一条充满生活的老街,在一个老书店看一下午书,晚上在隔壁的山西面馆吃碗臊子面。
q:“平静安逸的生活是我们心之所向,但你真的心甘于此了吗?”
a:“其实我有机会去上海,也有机会进四大会计事务所,但我最清楚我想要什么,我该在哪。”
足够有能力撑起这个年龄段该有的野心,却过着大多数同龄人眼中“一眼望到头”的日子。
有人说,国企就像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但也许,城中之人并不想。
3.工作稳定是我最大的要求
luka 23岁 就职于国家电网 入职1个月
luka是今年6月份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没想进国企之前,她考虑过考研。但现实是,她更希望早点工作,心里也是百般挣扎着不想继续读书,索性参加到校招季的人潮中。
在整个应聘的过程里,luka很清醒地将目标锁定在了国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中。因为她对未来的工作只有两个要求,“稳定,钱还多”。
经过一个多月的复习,她顺利通过了国家电网的笔试和面试,在拿到盖过章的三方协议后,luka也终于能松口气给自己放个假了。
这个假期她给自己幻想了很多场景,按部就班的上下班、周末和朋友喝喝下午茶、利用年假去日本疯狂购个物。
长辈眼里的好单位、铁饭碗,luka也觉得,这个在世界五百强中排名第二的企业足够让自己满足对事业的各项要求。
但月初的入职培训,让她再次清醒认识到在国企工作并不像当个咸鱼那么轻松。
复杂的人际关系,充斥着各种考试和评比的工作压力,甚至还要纠结是否要和同一单位的男生谈恋爱。
突如其来的各种变数,也听着来自各方亲朋好友的经验之谈。但她还是会不自信地觉得自己情商太低,面对这些问题她只有手足无措。
luka说她现在还在轮岗,没有被分配正式的工作。她甚至已经听到了“有些岗位缺人不得擅自离开,一年到头都没什么年假”的恐怖传闻。
这些时候,她更加相信“女人嫁得好很重要”的观点。简单粗暴点说,这种“好”可以理解为是物质上的丰富。
q:“正式入职国家电网一个月了,感觉自己有变化吗?”
a:“还在学校的时候,考虑问题很单一,想得最多的会是自己吧。现在进了国企,尤其是国电这种公共服务型企业,处理问题时我渐渐开始以用户为中心,算成长么。”
是啊,即便思想上再怎么疯狂,回到现实luka终究还是会选择做个规规矩矩的职员。
4.我喜欢高压的工作环境,变强让人很爽
周飞飞 25岁 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 入职2年
周飞飞说他用两年的时间戒掉了唯一的爱好,玩游戏。早6晚9的工作时间让他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又刻板,最多也就是在周五晚上开着他的glc和哥们去菲比酒吧喝一杯。
“你们先进去吧,我再把车停一下。”,他其实想给自己一个抽根烟的时间,上班时整个人的神经都紧绷着,下了班即将进入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他需要一个缓冲。
金融男总能给人一种体面又多金的感觉,这也是当初周飞飞选择银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入职第一年他给自己买了一辆奔驰glc,并不是工资让他有能力开始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恰恰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他觉得自己该为这份体面买单。
“以前是别人求银行办事,现在是我们求着别人办事,银行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上了。”,这是周飞飞清楚认识到的事实。
他总调侃自己欲望很大,能力却很菜。但他更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眼高手低的人,所以变强这件事情,他也在默默做着。
一天扎2000捆钞票,两天背4600道选择题。好不容易碰到一个休息日,早上6点必醒的生物钟瞬间将他击垮,他说从没想过这么励志的故事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这两年,他见到太多背景厉害、条件优越的人,有客户也有同事。这也让他更明白那句话,比你厉害的都在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
q:“想过跳槽吗?”
a:“想过,但跳槽的前提是你有被人挖走的价值。”,这是他现在的心境。
上大学时,挂了科也能把自己劝宽心。进了银行,这份从容却消失的无影无踪,他从没这样小心翼翼过。
这些身处围城之中的年轻人早已颠覆了大众给予他们的既定形象,他们现在面临的已不再是如何得到“铁饭碗”的问题,而是如何端好它,这比得到更重要也更迫切。
这个世界,有高举自由大旗的人,当然就会有循规蹈矩的存在。
城里城外亦是人生,可欲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