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观察 nyguancha
案例 |创新| 创业
关注三农领域不一样的微信号:农业行业观察 ( id:nyguancha )
经营新疆名优特新农产品 1000多个却能卖出年销售额近15亿元,该几位公司管理层人员还在2014年4月28日得到了习大大的会见。
但是,这家公司花了 10多年的时时间,终于找到了农产品营销的捷径。这家公司打造过整个淘宝上的第一例抢先购,当天的销售额为1817万元;仅仅3天的时间,就卖了11万件新疆无花果;打造了目前全国第一例以省级为单位的农产品首届网络推荐会,一个星期销售额是1.092亿元,一年卖15亿元。
这家公司的名称叫做的新疆果业集团大唐丝路电商公司,该成立于 2011年,注册资金1500万元,从业人员达200人,2012年,销售规模达1.2亿,是新疆农业龙头企业新疆果业集团的控股公司。但,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仓储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达7亿多元,拥有铁路专运线,专营果品的规模化子公司有8家,是新疆果业界的领头羊。
(田建刚)
淘宝新疆特色馆馆长、新疆果业集团大唐丝路电商公司总经理田建刚认为:开始做电子商务的时候,我们希望把新疆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历经十年,我们发现,一定要将产品进行分层,这也将决定货往哪里去。这是我们做农产品上行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县域电商最难的在于第一公里,即如何把田间地头的产品放到我们能配送的地方去。而在这一公里,需要有标准化。今天互联网的消费者在看产品时,更愿意相信一种场景。场景就是环境,以及是谁在生产这款产品。然而,县域电商发展中,很多平台将精力集中在工业品下行,而农产品上行依然缺乏有效的经验。
因此,我们总结除了一套思路与经验:
一、你的货是什么?
二、谁去做这个货?
三、货在怎样的地方去销,你的渠道是什么?
四、最后才有销的结果。
田建刚说,这几年,公司做了一些不错的案例。比如,我们打造过整个淘宝上的第一例抢先购,当天的销售额为 1817万;我们用了三天的时间,卖了11万条新疆棉胎,销售额是2160万;同样也是三天时间,卖了11万件新疆无花果;也打造了目前全国第一例以省级为单位的农产品首届网络推荐会,一个星期销售额是1.092亿元。
而看似不错的成绩背后,农产品上行依然很难,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何来做?田建刚为农业电商创业者、新农人、农产品经营者分享一些他的经验。
因此,在农产品上行这块,我们一直认为小品类依然能够做出大突破,主要基于四点:
1、产品特色决定货卖到哪里
在新疆的农产品中,红枣、核桃、葡萄干都是大家熟知的。另外还有一些非标类、小品类、小规模、非常有特色的产品,它们往往里子非常好,但是 “没脸没腿”。没脸是指没有品牌和包装,颜值比较低;没腿指我们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于是,很多产品在村里一放就是两三年,最后连农民都怀疑这个东西怎么能够去卖钱。
今天在做县域电商的时候,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电子商务让农户增收,这就需要让他们手里的东西变成商品,转化为销量。 一开始做电子商务的时候,我们希望把新疆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可是历经十年,我们发现,一定要将产品进行分层,这也将决定货往哪里去。这是我们做农产品上行货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一、区域内循环。
首先满足区域内的消费需求,流通成本低,包装简易,生鲜产品为主。
一些商品作为区域内循环。比如我们有些地方的大棚蔬菜、奶疙瘩非常好,但是因为口味或者物流的原因,不能走得太远;另外在新疆喜欢吃草原三花鸡或者枸杞鸡,数量非常小,只够把村里的鸡卖到县城里。这个时候我们就定位为区域内循环的产品。它满足于连接城乡之间的消费需求,而相应的包装会变得非常简易,实用性则增强。通过区域内的流通,同样也会带来老百姓的收益,把一些产品卖出应有的价值。
二、地区内循环。
围绕地区中心城市建立的消费需求,产品定位服务中心城市的居民生活。
比如阿尔泰地区有五个县一个市,则可形成一个地区内的流通市场。在做农产品上行的时候,一定要对当地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分析。哪一类产品适合卖到哪一个区域,就决定了后期商品包装、产品策划以及推广人员的不同,影响销售效果。
三、省区内的循环。
围绕新疆区内的消费需求,针对性的营销和策划。
一些农产品如要销到世界各地,其实难度非常大。比如羊肉,一定要卖到广州、上海、杭州去吗?江浙沪皖包括珠三角地区的人对羊肉的刚需程度会比新疆人大吗?如果我们强行把羊肉卖出去,物流成本、包材成本等算下来,几乎已经等于羊肉的成本。我们不反对新疆的羊肉往外走,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区域内的物流体系,在新疆区域形成流通,这样创造的销售量也是非常大的。
四、外部大循环。
第三方大平台,分布全国的 11个中心区域外销平台,战略合作渠道。
有一些产品可以卖到全国区域,比如说新疆的红枣、核桃、葡萄干、杏干和无花果,因为干果类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刚需。
2、为农产品建立严格的标准化
我们看到很多的商品 ――其实只能叫产品,而从产品到商品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我们在做县域农产品的时候,经常会问最难的问题在哪里?常常回答最难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商品从田间地头送到消费者餐桌。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不是最难的。因为通过区域化的划分,区域内物流是可以解决的。最难的在于第一公里,即如何把田间地头的产品放到我们能配送的地方去。而在这一公里,我们需要有标准化。
大家都在提标准化,可是农产品的标准化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一定是一个综合化的标准化。这里面要包括环境。每个县都山清水秀,你的山清水秀,怎么证明给顾客看?进而如何相信你的产品?因此我们要有一个环境的标准。
这还不够,还要建立更多的标准化。比如在同一品类,要建立选品标准,把好的商品挑选出来,让消费者产生复购,与消费者产生联系;根据商品属性还要建立采购标准、入库标准、包装标准、接货标准。把这些标准制定完毕以后,还需要一个卖产品时候的普世标准,根据产品特点、优点、给顾客带来的好处,制定标准化的图片和文字描述。
这些标准聚集起来形成产品到网货标准的一个体系。有了这些基础,接下来我们才能够将顺利地将它们卖出去。
3、为农户建立档案,搭建生产场景
今天互联网的消费者在看产品时,更愿意相信一种场景。场景就是环境,以及是谁在生产这款产品。这其实就是农产品溯源,一方面我们用科技手段溯源,另一方面也需要用原始和质朴的方法,把生产者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于是我们为农户建立了个人档案,比如这个维吾尔族种核桃的老大爷,需要很多信息,包括种植了多少核桃、树龄是多少、每年的产量是多少、种了多少年核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