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方向,是方针,是政策。它的含义很广,内容广泛,任务具体。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不能等闲视之,要只争朝夕。
纺织机械企业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需要实施由虚向实的转变,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技术型转变,由品牌向名牌转变。通过实施真正的转变,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进入中高速发展,中高端技术的新时期、新阶段。
积极推进企业由虚向实的转变
虚者,指的是理想、理论、方针、政策、概念性的思维。实者,指的是实践、实干、出实物、出看的见的实践成果。
虚和实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且相互促进。在具体业务技术工作中,要体现以虚带实,以虚促实的虚实结合。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证实和验证理论。
纺织机械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实体经济,是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企业,具有生产力资源,具有生产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有产出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社会责任。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通过企业实践进化细化、具体化,落到实处,见到成果,见到实效。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这与脱离实际、空喊“唯生产力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振兴实体经济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办成具体事,办好具体事,多出好产品,多出社会需求的好产品,多出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的精品,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积极推进纺织机械产品由制造向创造转变
在制造的含义中应当包括制造、创造和智造的全过程,而传统的被人为的分开。所谓制造,可以理解为来料加工,来图加工,没有默守成规的照猫画虎。但在加工过程中也体现了熟能生巧,巧就体现了创新,体现了智造。固然这是过去的事,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制造、创造和智造。制造是基础,创造是发展提高,智造是提升,不能截然分开。当然事物都有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逐步成熟的过程,成熟之后的技能仍然需要提高,认识提高没有止境。
从零件的加工制造到整台纺织机械产品都有这样的过程。
有一种用于化纤原液输送的曲杆泵,俗称“蛇形泵”。 泵芯和泵体都像蛇形的曲线形状,如何加工实现产业化成了难题。而实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新,靠有实践经验敢于创新者,在自转公转的原理指导下,在普通车床上加了一套装置,终于制造成功,并实现了产业化。有人感叹的说:“天下走八圈,没有见过车床能车弯。”
还有棉纺厂用的圆盘式抓棉机,就是利用农村碾米、磨面的原理而设计制造出来的。往复式抓棉机,同样是利用农村犁地、耙地的原理,通过实践创新而设计制造出来用于工业生产的。
从这些实例说明,认识事物到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大脑和双手,通过创新思维,最终实现制造、创造和智造,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从制造到创造就是这样的过程,循环不止,永远在路上。
积极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质量技术型转变
质量这个词就包含着质和量这个矛盾和统一的概念。没有质哪里会有量,质是量的基础,量是质的表现形式,否则两者皆空。
速度固然重要,而质量和技术更加重要。当前,重视速度和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技术的倾向依然存在。实践证明,速度和数量的增加相对比较容易,而在质量问题上,稍有忽视和放松,犹如平原之马,一放难收。而真正把质量和技术提高一步,真是难上加难,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见效。
传统的习惯实例,很容易把速度和数量,质量和技术分割开来,增加设备,增加劳动力,增加劳动强度,就可以立竿见影看到速度和数量。而保证质量和提高技术就需要创新和智慧,就感到了艰难。要知道,市场竞争的形势必须知难而进,知难而上。
转向质量和技术型也是老生常谈,真正的实现需要全体员工动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从一点一滴,一步一步的做起,把质量的保证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落实到人头上,手头上,笔尖上,刀尖上,道道工序合格,上下到手,全程监控监督,不留空隙。让严细精实成为习惯。
保证质量和提高技术水平还要有许多实的措施,包括员工的教育、培训、知识的增加,包括工艺技术装备、科学的控制和检测手段,包括明确而细致的工艺操作规程、工艺纪律的遵守,包括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企业文化。质量和技术是民族精神,是企业的生命。
积极推进品牌向名牌转变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纺织机械生产、消费大国,纺织机械产品名类众多,品种齐全。但却不是一个生产强国,每年从境外进口的纺织机械产品花费几十亿美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产的纺织机械相比国外在质量和技术水平中存在差距。虽然已有不少产品形成了品牌、名牌,进入了国内外市场,但是在整体中,还靠的是数量和价格的竞争,真正形成的国际知名的名牌产品仍然较少,所以要采取切实措施,尽快实现向品牌型转变。
要形成品牌产品,需要有品种、质量、技术和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基础。在境内外形成名牌产品的企业里,多数是在实施组织技术上实行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在一种产品或者同类产品上,实行纵向提高、横向延伸、拓展领域,不断创新的方法,精益求精的生产,实现名牌产品生产,取得好的效益。
实现品牌生产,大中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各有自己的优势,但更多的要靠小微型企业,因为小微企业的生产类型多为基础件,专用基础件的工作做好了,整机和成套的工艺技术装备的质量就会明显提高。不能小看小微型企业,在欧洲有成千上万家,在日本有两万多家。
实现名牌产品生产,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也是一种企业文化,要大力提倡,付诸实施。
纺织机械生产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实体经济,归属于制造业。处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者之间,对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料、材料、燃料和各种社会配套件,处于需求侧。而产出的产品,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品资料,又处于供给侧。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对上述需求侧需要提出合理的诉求,而作为供给侧的一面,则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做得更好,尽快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本文为“纺织器材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