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病虫害及其防治(二)

1.1.5卷叶蛾类
为害荔枝、龙眼的卷叶蛾有10多种。常见的有灰白卷蛾、黄三角黑卷蛾、拟小黄卷蛾、小黄叶蛾、圆角卷蛾、黑点褐卷蛾、褐带长卷叶蛾等,为害荔枝、龙眼、柑橘等果树的嫩叶、花穗、果实。
为害状幼虫为害嫩叶,吐丝将嫩叶纵卷成圆筒状,如黄三角黑卷蛾等为害状。也有3~5片叶缀成一束,藏匿其中为害,为害花器,把小花穗结缀成团。幼虫在其中,取食为害。也可为害果实,蛀入果核为害。华南荔枝、龙眼、柑橘产区均有分布。
(1)黑叶褐卷叶蛾
黑叶褐卷叶蛾(olethreutesleacaspismeyrick),又名三角新小卷蛾。属鳞翅目、小卷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7~7.5毫米。头黑褐色,头顶毛丛疏松,复照黑色。雌、雄触角为丝状,黑褐色。前翅黑色,在前缘2/3处有一淡黄色三角形班块。后翅前缘从基角至中灰白色,期余为黑褐色。卵长椭圆形,中央稍拱起,卵表有近正六边形原刻纹。初产乳白色,将乳化时黄白色。幼虫初孵幼虫、头黑色,胴部淡黄白色。2龄起头呈黄绿或淡黄。老熟幼虫体长8~10毫米,灰褐色,前胸背上有12根刚毛,中线淡白色,气门近圆形,周缘黑褐色。化蛹前黑褐色。蛹体长8~8.5毫米,初蛹时淡黄色,中期头橘红色,翅芽和腹部黄褐色。羽化前翅芽呈黑色并可****前翅的黄三角斑块。
(2)灰白卷蛾
灰白卷蛾(atgyroploceaproboalmeyrick),又名灰白条小卷蛾,属鳞翅目,小卷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7~8毫米,翅展25~25.5毫米,头黑色,触角丝状,灰褐色。胸背灰黑褐色,腹面灰白色。前翅前缘区黑褐色,有钩纹,其余为灰白色。且布有小黑点。前缘2/3处有一近四方形斜置的黑斑。后翅黑色或灰褐色相间。卵椭圆形。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2~15毫米,头无颅中沟,前胸背板和3对胸足均为黑色,中胸以后各体节为淡黄绿或绿色。蛹体长8.3~10毫米,红褐色。腹端具刺钩8根。
生活习性年发生代数未。广西6月前荔枝园少见,7~11月发生量较大,7~8月为盛发期。在广东,7月上旬以前虫口密度极少,7月下旬以后,发生数量多,为害重,从8月初开始,世代重叠。成虫夜间羽化,有趋光性,常与黄三角黑卷蛾混合发生,幼虫多将几片小叶缀成较大虫苞,在苞内取食。幼虫期19~20天。蛹期8~9天。
防治方法与黑叶褐蛾的防治方法同。
(3)拟小黄卷叶蛾
拟小黄卷叶蛾(adoxophyescyrtosemameyrick),又名柑橘丝虫。属磷翅目,卷叶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体黄色,雌虫体长8毫米,翅展18毫米,雄虫体较小。虫体黄色,前翅一般黄色。雌蛾前翅的中带较宽,雄蛾则较窄;雌蛾的基部斑分散呈条状,而雄蛾基斑完整,且其前翅后缘近基角有宽阔的近方形的黑斑,两翅相并时成六角形斑,后翅淡黄色。卵扁圆形,黄色,鱼磷状排列成块。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8毫米,头部黄色至浅黄褐色,头顶沿中线下凹较多。胴部黄绿色。蛹纺锤形,黄褐色,雌蛹长9毫米,雄蛹长8毫米。第10腹节末端有8条丝状钩刺。
防治方法参考黑叶褐卷叶蛾。
1.1.6尺蛾类
尺蛾也叫尺蠖,俗称造桥虫等。在广东常见有有绿额翠尺蛾、油桐尺蠖、大造桥虫、荔枝青虫、间三叶尺蛾、波纹黄尺蛾等,属鳞翅目、尺蛾科。为害荔枝、龙眼嫩梢、幼叶、亦可为害花穗等。分布于华南荔枝、龙眼产区。
(1)绿额翠尺蛾(thalassodesproquadrariainouce)
为害状幼虫为害嫩梢,咬食嫩叶,造成缺刻,严重的把整片叶食光,影响正常生长。也为害幼果。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翅展28~32毫米,翅翠绿色,满布白色细翠纹,前后翅均有白色波状的前中线和后中线一条,后中线比较明显,前翅前缘棕黄色,触角丝状。雄成虫触角羽毛状。卵鼓形,长约0.71毫米。初时浅黄色,将孵化时红色。幼虫初孵幼虫淡黄色,后头、体青色,老熟时浅褐色。2龄以后头顶二分叉成两个角状突,臀板末端稍尖略超过臀部。蛹长约1.5厘米,棕灰色至棕黄色,臀棘4对,呈倒“u”形排列。
生活习性在广州一年发生7~8代,以蛹在地面上草丛,树冠内叶间越冬少数在树干间隙越冬。成虫白天静伏树冠叶片,清晨及傍晚羽化,有趋光、趋绿性。卵散产于嫩芽和未完全展开的嫩叶的叶尖上。幼虫以夏、秋梢为害最重。幼虫不善动,静止时平伏于叶缘背面或身体伸直如枝条。老熟幼虫吐丝下垂或湍树干下爬在地面草丛落叶间化蛹。化蛹时蛹体腹末端有丝状特与覆盖物粘结在一起,第1代发生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从第3代开始,每月约发生一代,世代重叠,最后1代出现于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在气温25~28℃时卵期3~4天,幼虫期11~17天,蛹期6~8天,成虫期5~7天。完成一代需25~36天。
防治方法
①搞好冬季清园,剪除虫害树,控冬梢,断其食源,减少越冬虫口,减少虫源。
②利用成虫有趋光性,用黑光灯或蓝光灯诱杀。
③掌握在幼虫幼龄时选用下列药杀之: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加18%杀虫双水剂600倍液,48%毒死蜱(乐期本等)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1000~15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脂(功夫)乳油2000~30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或乳剂600~800倍液喷雾,在bt药液中加入10%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脂类农药或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防效更好。
(2)大造桥虫
大造桥虫(ascotisselenariaschiffermulleretdenis),又称棉尺蛾。为害状与绿额翠尺蛾相似。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6~20毫米,翅展44~48毫米,雄虫约15毫米,浅灰色,散布黑褐色与淡黄色磷片。前、后近中室端部各有一个不规则的星状斑,内、外横线为暗褐色。雌蛾触角为鞭状,灰色,雄蛾触角羽毛状,黄色。卵椭圆形,青绿色。幼虫末龄幼虫长约40毫米,浅黄色绿色,第2腹节背面有一对较大的黄色瘤突。第8腹节背面有一对略小的瘤突。蛹体长约18毫米,深褐色,臀棘末端着生2个小刺。
生活习性在福建一年发生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幼虫发生在5月上中旬,第2代在6月中、下旬,第3代在7月中,第4代在8月中下旬,第5代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广东、广西4月中、下旬幼虫开始为害荔枝、龙眼。8~10月为害秋梢。
成虫在阴雨天或土壤湿润时羽化出土,晚上活动,飞关翔力弱,有趋光性,羽化后交尾产卵。卵常数十粒堆积成块状。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并吊丝随风飘荡,转移分散。1龄幼虫取食嫩叶叶肉,留下表皮。平时以腹足和尾足固定在果树的小枝上,形如小断枝或在枝间搭成桥状。2龄以后取食叶片或缺刻状。老熟幼虫常沿树干爬下,入土化肾蛹。蛹期8~10天,卵期5~8天,幼虫期约20天。
防治方法
①严重发生果园,在越冬代和第1代老熟幼虫未化蛹前在树干下铺设薄膜,上铺7~10厘米松土,诱杀老熟幼虫。幼年果园,可经常检查植株及时捉除幼虫,可减少农药成本。
②掌握成虫羽化期,每天巡查果园和园边林地的树干,扑打停息在树干上的成虫。
③用黑光灯或蓝光灯诱杀(每2公顷放40瓦一盏)。
④农药防治参照绿额翠尺蛾防治方法。
(3)大钩翅尺蛾
大钩翅尺蛾[hyposidratalacawalk]
为害状同绿额翠尺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灰褐到深褐色,前后翅有中线,后中线显著,前翅后中线波纹状,夹有碎黑斑,似宽带状;前中线弧形,靠近前缘颜色较深,前翅外缘有弧形内凹,后翅外缘向外突出成角。雌蛾触角丝状,雄蛾羽毛状。卵椭圆形,青绿色,近孵化时红色。幼虫体色褐色、淡褐色、绿褐色,圆筒形,头圆形,腹部第二节背面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各节之间有断线白纹。蛹深褐色。
生活习性此虫于1999年在广州、博罗等地发现为害荔枝、龙眼、柑橘等果树。发生世代未。据广州观察,成虫晚上羽化,夜间活动,有趋光性,趋嫩绿性,常与绿额翠尺蛾同时发生,7月中旬以前灯诱成虫发生数量极少,7月中旬以后,在田间成虫数量几乎没有间断过,世代重叠。
防治方法参照尺蛾类防治。
(4)间三叶尺蛾
间三叶尺蛾(saurisinterruptariamoore)又名暗绿粉尺蛾。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25~26毫米,体背及前翅为暗褐绿色,复眼黑褐色,前翅顶角圆钝,外缘弧形,基线、内线和外线均为黑褐色的双线波纹状,后翅灰色,无斑纹。雌雄成虫触角均匀为丝状。卵长卵圆形。初产时浅黄色。近孵化时红色。长约1毫米,一端略大,端部平,中间微陷,另一钝圆。卵边有呈六边形网纹。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3~35毫米,体色多变,一般为鲜黄绿色。背中线紫红褐色,带状。臀板短而钝,不伸达臀部末端。蛹体长约10~13毫米,深黄绿至棕褐色。臀棘4对,呈“∩”形排列。
生活习性在广州东莞、茂名等地一年发生7~8代,以蛹在树冠下落叶间越冬。成虫多于下半夜羽化,白天停息在树冠或树干上,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和趋嫩绿性。卵散产在新梢、嫩叶、叶芽的叶缘上,每叶产卵1~2粒。初卵幼虫沿叶缘取食,被吃成网状孔,三龄后幼虫咬食成缺刻,幼虫期不善动,静止时伏于叶缘背面或身体伸直加如枝条,与叶缘约成45度角,老熟幼虫在树冠吐丝将几张叶片卷成简单的虫苞,并在其中化蛹。在广州、第一代发生于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二代发生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以后约25~35天完成代,且世代重叠,最后一代幼虫出现于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经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