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AR培训,打破传统培训的束缚_厦门飞腾俊辰

厦门ar培训,打破传统培训的束缚。随着互联网发展,人们发现在工业4.0时代,通过传统的erp系统和e-learning系统来培训,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工作应用场景。同时,“遗忘曲线”和“721模型”说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传统培训方式最终只给学习者带来10%的经验成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厦门ar培训等新兴学习技术层出不穷。
早在1990年,美国波音公司的研究员汤姆·考德尔(tom caudell)就提出了ar一词,只是当时并未流行开来,不仅手持ar小产品没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智能眼镜很昂贵,看上去也很古怪。如今,随着ar技术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谷歌眼镜等头戴式电脑的到来,增强现实技术变得更为实用,将真正颠覆教育培训行业。
缩短工作与学习场景的距离
传统企业培训有四个亟待解决的痛点: 
1、以往的培训方式——面授培训、e-learning或者m-learning很难做到个性化培训;
2、在工业环境下,企业很注重以实践为主,但是学习与练习往往无法并重,无法解放双手; 
3、由于大部分员工几乎使用不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培训师无法管理到一线员工的工作和培训细节,大数据无法客观采集和输出;
4、企业学习比较常见的痛点是,传统企业培训无法解决员工“学时不能用,用时不能学”和“遗忘曲线”的困境——员工从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只有10%能够用在工作上,而且员工70%的学习经验来源于工作中的锻炼,20%来源于自我学习,仅10%来源于培训。
因此,要提高培训效果,核心是解决“遗忘曲线”和“721模型”中的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工作场景与学习场景的距离。如果当下能够把学习到的东西立即无缝使用在工作上,遗忘问题将能得到有效解决,工作中获得的经验也可以有助于即时巩固所学内容。ar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培训的束缚,带来了全新的培训方式,达成了培训所强调的“即需、即学、即用、即评”。
培训可被分为培训1.0、2.0、3.0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一个明显的演变特征是,缩短了工作场景和学习场景的距离。
在培训1.0(传统面授培训)阶段,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被动学习。一对多的培训,导致个性化较弱,个人学习者无法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
在培训2.0阶段,老师变成辅导者,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相对成熟。此阶段的标志性学习方式是混合式学习,由于pc和手机的特性,学习者拥有自主选择权,个性化培训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到了培训3.0阶段,随着ar的发展,有效解决了“遗忘曲线”和“721模型”这两个长久的痛点。此阶段的培训方式是实时的工作辅助,让培训场景与工作场景无限接近直至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