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未来》——我们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路过未来》是80后导演李睿珺第五部作品,入围了2017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这也是2017年唯一一部入围戛纳的华语长片。
杨子姗的戏演的很好,她把一个在异乡打工的贫苦的,有些内向的小姑娘演的很真实。而尹昉小哥哥也不出预料,演技很棒了。新民这个角色和他本人的性格出入挺大的。但他演的让我觉得好像他本人就是新民那个性格一样。电影拍的很真实,但怎么说呢,有点过于写实,甚至有点看纪录片的感觉。
《路过未来》的主角,都是当初跟着爸妈一路南下,在深圳这座他乡成长起来的“二代移民”。他们的父辈当年赶上了20年前的打工潮,也将经历20年后因为产业转型造成的失业冲击。
耀婷的父母就在这个阶段先后失业,妹妹尚在读书,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只剩下大女儿耀婷。然而耀婷所在的工厂也不景气,动不动就毫无预兆的停薪休假。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让一家人不得不退回老家。
但城市不是说待就能待,老家也不是说回就能回。当年破败的房屋,早已成了羊圈;赖以为生的一亩三分地,也因为常年无人管理被转让。自己没地,那就去农场打工。但离开土地那么多年,种地收割的技能早就生疏了。
这下好了,在城里当不成工人,回老家做不成农民,到哪都是异乡人。尴尬的处境,让耀婷不得不担起所有的压力,既然家乡回不去了,她只能重返深圳。她要将这块他乡的地踩实了,稳稳的、真正的在这里留下来——她要在深圳买房!
而另一边,看似在城市生活中探索出了一条“不正经”的生存之道的新民,其实也是孤魂野鬼一个。他一个人蜗居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母亲早就没了音讯,父亲也去世了。父子两代人在这座城市奋斗二十多年所有的积蓄,最后只换来父亲的一块墓碑。
耀婷拼命赚钱买房,新民倾家荡产买坟。一个为了活着可以安居,一个为了死后能够安息。
这是他们在无法掌控的时代洪流中,无法选择的个人命运里的执念。
耀婷拼命赚钱,不料身体却亮起了红灯。万般绝望之下,她和新民再次坐上了回甘肃的火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苍茫黄土,镜头在两人之间一点一点地推到窗外的魔幻画面里去,最后又一点一点地拉回无声的现实中来。出来还是回去,他们都是如浮萍般漂泊无根的一代人,没有家乡可以收留他们。
舌头,或许是人体中最容易想家的器官。它牢记着家乡的味道,再怎么相似的口感,都糊弄不了它;再多的山珍海味,都没办法冲淡家乡路边摊上一碗小吃的滋味。
不合口味的饭菜,是异乡人共同的烦恼,其实算不上多大的麻烦,却渗透进一日三餐,提醒着我们,这里终究不是家。而饮食上的差异,还仅仅是“异乡综合症”中,最微不足道的“病症”。
那就回家吧。可当初离开时温情满满、亲密指数五颗星的家乡,现在还回得去吗?
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下的城市。同为一个在外漂泊十几年的异乡人,很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电影里有着每一个追寻未来的异乡人的影子。我们每个初到大城市打拼的人,曾经都是一往无前,觉得未来都是自己的,充满无限的可能。可往往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是瞻仰过它的轮廓,再与它擦肩而过而已。
影片中有一处情节让我印象蛮深刻的。“你看过雪吗?”“小时候看过,印象不深了。”“听父母说甘肃老家一到冬天就会下很大很大的雪,可我一次也没见过。” 女主出生在深圳,只在办理身份证的时候,回过一次老家,而男主,四岁之后就再也没回过。对于他们,家乡,是不想回的地方,那里贫瘠没有希望,是他们不想回去的理由,也是我们很多人的理由。
很打动我的一个镜头是李倩死后耀婷把她的照片贴在抬头可见的上铺的床板下,并把室友送她的护肤品塞到这个爱美的女孩子的照片旁边。没想到导演给了花样年华的两个女孩子这样的结局,之前我一直以为会是脉脉温情的一部电影,结果各种虐一波接一波的打击,房贷、生病以及两个女孩子之间的感情这几个地方可能我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让我感同身受,我还是哭了。
经常听到有人说,艺术高于生活。但我觉得,生活远比艺术深刻的多。他只是路过了她的未来。他们都是异乡人。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一群异乡人。
尹老师说,“愿身在漂泊,心有归宿”,那是给所有异乡人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