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广西钦州市钦北区那学村,曾经是一条贫穷落后、名不见经传的荒僻乡村,如今已经是响当当的全国文明村。因为有一个人,心甘情愿放弃繁华的城市生活,致富不忘“根”,回到乡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他就是那学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陈同享。
陈同享在外面经商30多年,去过很多地方,看到别人以前很落后的地方,现在都大变样了。而自己的家乡,还跟一二十年前差不多,所以他就决心回到家乡,带领群众致富,改变家乡面貌。
2012年底,陈同享回村里参加党员民主生活会发现,有100多名党员的那学村,竟然没人愿意当支书。于是,他“临危”受命,通过组织程序,担任了村支书。村支书,是一个村的领头人、致富的带路人。陈同享回村上任后,马上召集召开村民大会,坚定要把村子面貌彻底改变的目标。并自掏腰包,带领村民代表到外面参观,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回来谋划村子发展大计。
开弓没有回头箭,陈同享先是带领村民对村前屋后垃圾进行清理,动员村民集资对村内路面进行硬化、安装路灯等公共设施。
由于村里没有更多的费用,在村容村貌整治过程中,如购买用具、清运垃圾、人工费用等费用,陈同享都是自掏腰包,每月村支书的1800元工资他分文不取,全用来补贴村中的事务开支。
在村里,没有村民活动中心,文化搞不起来怎么办?按规定,活动中心的建设费用须先由村里垫付,完工并经验收合格后再由政府拨付。陈同享二话不说先垫了31万元,于是两层村民活动中心拔地而起。
村民集资建活动中心资金不够,陈同享继续掏。村里的文艺队购买服装、道具资金不够,陈同享补上。组织村民去外地参观学习种养技术没有经费,陈同享一人全部承担。特困村民生病无钱医治,陈同享奉献爱心。自2013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各种事务,为村民捐款每年不少于10万元。
但是总是由个人补贴那不是办法,得发展产业,发展经济。由于技术跟不上,以前村里的种养根本就不成气候,所以大多年轻力壮的村民基本上都是外出打工。村民都很迷茫,对脱贫没有办法,对致富没有信心。
陈同享把有发展种养意愿的村民召集起来,进行沟通,相互交流,还自掏腰包让村民去外地学习先进的种养技术。于是,就有了村里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里的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了。目前那学村的稻谷、辣椒、大青枣、葡萄、黄皮果等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超过400公顷,养生猪1200多头,鸡25万只,大小货车150辆,劳务输出1000人以上。
由于早年的辛苦打拼,陈同享自己家里早已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刚开始家人对他回村里担任村支书的做法很不理解,后来看到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村子的面貌一天天改变起来了,陈同享有了跟以往不一样的快乐和满足,家人这才逐渐理解他支持他。也许就跟他的名字一样,他认为有福要大家一起同享。所以他觉得一家脱贫不是真的脱贫,少部分富裕不是真的富裕。
2014年的一天,村民梁知华不幸染上疾病,家里没有了劳动力,生活十分困难。陈同享了解到情况后,鼓励他发展养猪,并捐资了两万块钱给他买饲料。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梁知华的生猪养殖由十几头发展到几百头,一举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陈同享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村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就是他们村干部的奋斗目标。如今的那学村,贫穷问题早已不存在了,就看产业和经济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了。
年过半百的陈同享,为那学村规划了更长远的将来,他亲手制定村规民约,让“勤劳、文明、富裕”成为那学村的精神烙印,他着力建设学校、图书馆、文化中心等,让知识和远见哺育新一代“那学人”,此后那学村人还将会进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三农特搜 热切关注三农,介绍特色种养,搜索乡村见闻!欢迎关注@三农特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