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华大基因上市让许多消费级基因检测也随之迅速进入到大众视野似乎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春天即将到来然而事实可能并不是如此。 “据我了解市面上一些消费级基因检测的盈利状况堪忧。”一位基因行业资深人对gplp君坦言现在很多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商业模式让他看不懂。为何他会有如此判断?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到底怎么了? 不能解决痛点的生物高科技 一大批消费级基因创业者绕开艰深的医疗科研领域把方向瞄准消费级娱乐市场开发出了一系列童话般的基因检测产品:检测酒量、检测唱歌跑调、基因检测天赋、基因检测抗雾霾、检测情商、检测二胎智商、检测早恋、检测瘾、祖源检测等然后通过互联方式进行营销推广。 gplp君搜索电商渠道上基因检测相关的服务商发现其成交量十分惨淡:最多的成交量也就几十单而大多服务商成交量只有零星的几单甚至有些成交量为。 为什么刚刚兴起的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开局竟是如此惨淡? “不能和用户建立长期联系挖掘用户存在的真正问题这是很多消费级基因检测遇到的又一大弊端。对于用户来说消费模式往往是一次性的很难产生粘性。此类单纯提供娱乐加科普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自然不景气。”一位基因检测领域的创业者说。 不仅市场空间有限实际上单纯做基因检测本身也很难挣钱。 “一个基因收集盒子成本几十运费几十再加几百的检测、人工成本。如果收费几百盈利空间十分有限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生意模式。”该创业者说。 多位基因检测行业专家也表示这些早期消费级市场的基因检测产品要想实现大规模盈利仅靠售卖检测产品这一条路非常艰难最后只能通过各种方式降低成本。比如基因检测不采用外包建立独立的实验室但是早期依旧成本高昂企业难以为生。 基因+模式能否成功? 或许是受互联+的启发gplp君了解到现在很多消费级基因检测也开始讲故事——基因+只要能和基因扯上关系都成了这些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商业模式。比如保健、美容、医疗甚至是社交、旅游、教育等等让“传统产业”借助基因检测进行升级换代仿佛一加上基因检测就是高科技。 然而这种模式背后以基因检测为基础的科学性实在令人怀疑。以应用最广泛的医疗保健为例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是通过基因检测到用户可能存在的诸多疾病问题然后基因检测针对性给出相应解决方案。但是一步基因检测统计患有该某种疾病概率就很有问题。 “检测者患有某项疾病的概率是根据统计学统计出来的”一位生物学方面的专家告诉gplp君简单来说比如研究癌症和人体基因的关系时首先通过统计大量癌症患者的基因数据然后进行比对筛选出相似的基因即选定为可能致癌的基因。 然而现实情况是致癌的相关因素有很多目人们还无法完全详尽了解。检测者患癌症概率统计数据是通过以往不断累积数据统计的结果。而随着癌症统计样本数量不断增加进而发现更多相似基因位点患有癌症的概率统计也会发生变化。 目市面上消费级基因检测有两种测序方式:一类是对基因上部分位点进行检测另外一种是对全部位点进行检测即全基因组检测。gplp君发现目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大多采用价格在千左右的部分基因位点检测基因检测位点越多往往意味着价格也越高。 者只是检测部分基因位点患有某项疾病的概率统计结果的准确度自然要打一个问号;而后者全基因组检测也是充满疑问因为目对于全基因组检测有多少基因位点检测数据可以作为有效数据利用还不得而知。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把全基因组检测比作全宇宙人们目只认识了太阳系。”那位生物学专家还表示人类患有某种疾病还和环境因素有关比如肺癌的患病就和大气污染程度有很强的关联性。 另外当患有某种疾病的检测结果靠数据、靠统计逼真实情况时优质的数据库变得非常重要。但对于当市场上的大部分消费级基因检测来说缺乏优质的数据库是普遍现象。 “目一些消费级基因检测很难获取优质的、最新的数据库他们拥有的大多是旧有数据库所以很难获取相对准确患病概率统计数据。”一位基因检测行业人士说道。 事实上此就有部分专家表示实际上医学界对消费级基因测序并不认可不仅这个问题在中国存在美国也同样存在。此m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允许其通过自家 dna 检测设备向美国客户透露其基因是否潜藏着种疾病状况的风险时美国人类医学遗传学会也提出了反对意见。 以天赋基因为例很多检测产品中提到孩子可能有某一方面天赋但目并没有任何一个医学遗传学科研结果能够去证明什么样的基因位点会使得孩子在某方面更有天赋。 一步基因检测的统计概率存在问题而随后的基因+“传统行业”自然也打着生物高科技的旗号利用用户对生物高科技的信息不对称来谋利。当用户一旦深入了解后或许就像眼下的莎普爱思一样面临的不仅是商业道德问题还有商业模式的崩塌。这也从正面解释了缺乏科学性依据无法帮助用户解决真正痛点成为消费级基因检测难以火热的根本原因。 数据会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吗? 如果有了优质的数据据消费级基因检测就能够火起来吗? 这是很多消费级基因检测甚至包括基因检测行业创业者的想法。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基因检测过程中的数据积累认为这是又一条可行的变现道路。所以现在很多的基因检测呼声最高的是把基因检测数据售卖给药厂、保险。但是仔细推敲一下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变现或许是理想大于实际。 以华大基因为例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华大基因的销售收入主要由四大产品系列构成:生育健康类服务亿占;基础科研类服务亿占;复杂疾病类服务亿占;药物研发类服务亿占;其他收入万不足。 作为基因检测数据上市龙头的华大基因其药物研发类收入才不到万 这跟中国的医疗市场紧密相关——从医疗市场来讲中国的药物研发空间十分有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统计在至期间发达国家有种创新药上市只有多种在中国上市。根据药渡数据索引自到cfda共批准上市一类化学药个、生物药个。国人吃的药都是绝大部分都是仿制药一些知名药厂生产的药也是大都是仿制药比如修正药业、仁和集团等。 另外从数据价值上来说消费级基因检测数据价值也是十分有限。目利用基因数据提供制药的方向主要是靶向药即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 “在国内真正研究靶向药的制药厂或许也就几家吧。”一位制药行业的人士表示药厂真的需要针对靶向药的相关基因数据他们会找一些大型医院或是疾病研究机构他们的数据更有价值。 gplp君在面提到某个基因和疾病的相关性是通过统计学完成的但是目的绝大部分消费级基因检测并不掌握c端患病用户的实际情况即使消费级基因检测获得大量数据对于制药而言指导性有限。 所以华大基因的基因数据尚且如此目药物研发销售收入也只有不到万。可以想象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数据对于药厂来说价值还未体现出来。 最后一个变现渠道是消费级基因检测还可以和保险合作。确实基因大数据可以辅助预测疾病发生的情况帮助商业健康险干预参保人的行为降低其患病风险提高保险控制效率降低赔付率。但是真正的问题还是现在基因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比照数据库的数据量也远未达到具有准确参考价值的程度。 当然实际过程中是否是忽悠保险不管能够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拓展业务还是很乐意的。而对于基因检测来说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还能获得海量的基因检测数据平台。不过在这样的考量下保险一般挑选的是市场上知名、专业的基因检测或机构比如华大、达安等。原因无他品牌做得好。 华大基因的经费投入上也可看出上述差异:投入销售费用亿占销售毛利的;投入研发费用亿占销售毛利的。研发投入只及其营销投入的一半。体量较小的消费基因检测根本没有这个实力。不能解决痛点数据又很难变现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否还值得投资呢?事实上要看基因+“传统产业”如何对接优质资源让用户产生粘性实际商业化还是可行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关键是如何进行甄别。首先是看创业定位什么样的客户。对于一般的客户而言消费级基因检测很难有持续的消费能力。如果是身体有疾病一般的消费者大多会去医院等专业机构。而现在消费级基因检测后面的健康管理、美容、旅游等后续服务也只是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实现持续消费。其次是创业的营销服务能力。这是目整个基因检测行业都面临的现状。gplp君发现不仅是华大很多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人员结构都是以销售服务为主科研比例则很低。高水平的营销团队是决定消费级基因检测能否以基因+的方式让各种优势资源成功对接上提供给用户。另外有很多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并没有自己的专属检测实验室大都采用外包的形式。因而消费级基因检测是否和行业知名、机构合作也是考察其营销服务能力时的重点。如果这两者都不具备这样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可能只有一个结局——死亡。 在过去的十年间,嵌合体战胜了很多的竞争对手,在摸爬滚打中奋勇前行,为客户打磨出很多的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