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七部门出台非住宅商品房去库存意见,先看政策原文:
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规划局、房地产管理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商务局、地税局、国税局、人民银行和市中心支行及巢湖中心支行,滁州市国土资源局和房产管理局:
为指导各地有序化解非住宅商品房库存,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就推进非住宅商品房去库存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非住宅商品房供应管理
1、推动房地产去库存与土地供应联动。各地要结合各类非住宅商品房在售量、将要上市量和市场总体需求情况,按照“控制总量、限制增量、消化存量”的原则,合理安排土地投放量,优化用地供应结构。切实发挥商业、办公用房发展规划指引,合理安排商服用地供应规模和时序,把握好供地节奏。
商业、办公等非住宅商品房去化周期超过48个月的城市,停止新出让同类性质用地。没有制定和公布商业、办公用房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的城市,暂停新出让同类型建设用地。国土资源部门在编制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上年度各类非住宅商品房新开工、新上市、在售和销售等情况。对去化周期超过合理区间的城市,原则上当年新增商服、物流等用地供应计划可转化的房屋面积,不超过上年度相应非住宅商品房的去化量。
2、优化各类非住宅项目布局。各地要依据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加快编制商业、办公用房发展规划,并做好与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要优化各类非住宅项目布局,商业、物流、办公等非住宅商品房项目建设量和布点要与城市功能、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规模、消费能力等相适应。合理布局各类商业网点,优化资源配置,方便群众日常生活。优化住宅项目中非住宅配建方式,提倡配套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共建共享。
二、多渠道消化非住宅商品房库存
3、鼓励企业将商业、办公等非住宅商品房转化为自持物业。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从销售商品房向“售租并举”投资模式转变。鼓励开发企业成立专业租赁公司,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开站房屋租赁业务,运营库存商品房,盘活资产。
4、收购或改造一批库存商品房。对符合条件的商业、办公用房,可以由政府或其他投资者收购或长期租用。在符合城乡规划、不改变原建筑外观、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改造为教育培训、幼儿园、养老等公告服务用房,也可以改造为酒店式公寓以及用于社会化养老、文化、旅游、大学生创业、体育产业等其他符合条件的经营性、公益类用房。
5、允许未开发房地产用地转型。在未被认定为闲置土地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土地用途、规划条件,允许未开发的房地产用地转型利用,用于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养老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项目的开发建设。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出申请,按《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程序,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部门按批准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具新的规划条件。国土部门重新核算土地出让金及开发期限,经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准后,重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
6、允许使用“购房券”购买非住宅商品房。个人因房屋被征收选择货币化安置的,被征收人可用其持有的“购房券”购买非住宅商品房。
7、给予信贷支持。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国家统一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个人购买商业、办公等非住宅商品房的贷款支持力度。
8、鼓励个人购买存量商住公寓或酒店式公寓。在满足消防安全等前提下,各地可研究制定鼓励政策。
三、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和风险防控
9、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精准分析,精准施策。推进全省房地产监测研究平台建设,6月份,平台不仅要监测商品房交易情况,还要监测房地产开发建设环节。利用监测数据,对商品房各环节开展适时分析。加强对在建、在售商业、办公等房地产项目交易情况的跟踪监测,实时准确掌握市场交易动态。统一商业、办公类房地产库存的统计口径,放低开发企业明确自持不予销售的、已对外出租经营的、已办理在建工程抵押或房屋抵押且依法不能预售的、已通过招租方式对外租赁的商业、办公等房屋面积,在自持、租赁、抵押、招租运营期间,不计入库存统计范围。配建的可售车库(位)面积不计入库存统计范围。
10、做好风险防范。各地要进一步梳理排查商业、办公类房地产风险项目,建立台账,密切跟踪项目建设和销售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项目出现“烂尾”。对已售停建的“烂尾”项目,要积极协调化解购房人、施工方、开发企业之间的矛盾纠纷,促进问题解决或达成和解协议,消除不稳定因素。积极引导有实力、信誉好的房地产企业对资金困难的商业、办公类房地产项目实施并购重组,促进项目建成销售,化解市场风险。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等部门负责解释。本意见与国家有关规定不一致的,以国家规定为准。
今年合肥商服用地仅供应900亩!比2015年少一半以上...
据合肥土地信息网官方信息,2017年合肥商服用地仅公用900亩!2016年商服用地计划供应为1000亩,而2015年合肥商服用地供应计划则是2100亩,可见在去库存的供给端上,政府也在有效减少商业用地。
不过,从整个合肥市来看商业还是有点过剩,同策咨询机构资深研究员吴明松认为:
第一个主要原因是与政府的规划有关,把所有的主干道周边的土地都变成商办性质的土地,那么开发出来肯定会导致整个城市的土地性质的失衡。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区域分布不平衡,老城区商业基本上都是出于一个饱和状态,比如三孝口、三里庵商业中心区,这些地方是不存在商铺很明显的过剩;过剩主要出现在新开发的区域,比如包河区高铁板块旁,滨湖区的库存量等比较严重,去化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
从整个城市区划来看是有点长的,这个跟整个城市的商业体开发过量也有关系。尤其从2013年开始到2015年,这几年的时间里,商业体大规模集中式的喷发造成目前的过剩局面,所以无论是从经营还是销售量两方面来讲,明显就有点透支,去化时间还是有点偏长的。
合肥市整体的商业地产开发状况就是平台过剩内容缺乏,比如政务区出现了银泰城、华润万象城、新地中心、万达广场4个商业体血拼,这些商业体的错位经营就没有做的很好,未来合肥市商业地产开发一定要在差异化、错位经营等进行改造和升级。
实体店现在的趋势是半商业地产化,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模式,很多商业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以前开店必须考虑地段,现在更多人关注的是消费体验,把业态定位与体验做好,商业才能很好的生存。
鼓励人才落户合肥,不应只是口头空喊,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来支持。可以预想到的是,安徽地区“商改住”已经不远了,效仿江西,购买商住项目允许落户 应该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