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理发,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可以说是大伙儿的习惯,春节期间,九江不少理发店都出现了客人扎堆的情况,仪表厂社区陈阿姨的理发店也是同样的火爆,与别人不同的是,她的许多顾客是从几十公里外赶来,如威家、海会、通远等地,他们有的是结伴而来,有的是让子女开车专程跑来。
曾被选派上海进修
陈阿姨今年66岁了,从1972年在仪表厂里当家属工开始理发,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了。聊起理发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事情,就是1986年她被厂里选派到上海进修学习理发烫发。后来厂里效益下滑,她买断工龄后就自谋职业,但是3元理发的价格从未涨过。陈阿姨告诉浔阳晚报记者,自己不打麻将,凭着理发的手艺也能有口饭吃,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金。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对于现在的生活,陈阿姨感到很知足。
一些顾客聊起,现在很多理发店的收费高。陈阿姨解释说,外面的店面租金高,通常要带学徒,老板还要负责学徒的吃喝、生活费用,理发染烫的费用自然就高些。因为春节临近的那几天,不少理发师要回家过年,店内的人手就越发显得捉襟见肘,这时候涨价,也算是给一些不能回家过年的理发师发一个红包吧。自己这个小店的租金是250元,就她一个人打理,所以还能撑着有些收入。
3元理发顾客多
春节前甚至到了晚上,理发店里还有顾客在排队等候,生意那叫一个火爆。有时候,一些顾客还为排队的先后顺序而发生些小争吵,陈阿姨大起嗓门说:“我现在忙得还没有吃饭,你们在这里吵吵地有什么意思呀!”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小矛盾也就化解开来。陈阿姨理发店的烫发和别家的不同,是用毛巾加热的,陈阿姨说,这些顾客来自天南海北,许多人认为用电帽烫发伤头发,都要求她用热毛巾来烫发。好在她当年在上海进修时就学过这个技术,用来得心应手。
就在记者采访时,陈阿姨没有一刻歇息,一连为3名顾客理完发。刚想休息一下,又涌进来6名顾客,他们其中有的是姐妹,有的是以前的邻居,大家约好结伴而来。小店顿时显得有些拥护,可是大家都不着急。陈阿姨和他们边打着招呼边忙着手里的活儿。陈阿姨悄声告诉记者,其实这些顾客对自己真的很好,有时偶尔没有剪好,也不吱声发脾气,下次再来理发的时候,才告诉她上次这里没有剪好再修一下。虽然仪表厂社区内还有几家理发店,但是她的顾客却是以厂区以外的老顾客为主,许多都是在她手上理发几十年,远的如威家、海会、通远等地,坐公交都有几十站的路程,条件好些的顾客会叫上孩子开车送到店里。这些年来,陈阿姨的理发店遇到房屋拆迁、租约等问题搬了几次,从十里河边,再到仪表厂子弟学校,又搬到现在的家属区楼下。这些老顾客一直追随着不断搬家的理发店辗转,跟着自己跑东跑西的。谈及这些,陈阿姨总是一脸的感激和幸福。
陋室虽小暖意浓
陈阿姨的理发店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凛冽的寒风往店里直灌,天花板上的一个吊扇已经用报纸包好,房间内拉了几根挂毛巾、围布的绳子,靠墙的镜子是胶带固定的。理发店用“简陋”来形容确实不为过。记者发现仅几个平方米的空间却摆了七八张大小不一的坐椅。陈阿姨介绍,这些椅子都是附近的居民搬到理发店送给她的,遇到天气好的时候,理发店门口围坐了一圈人,老人聊天、孩子嬉闹。家长里短的都拿出来聊聊,东家的婆媳关系紧张,西家的重病大妈脾气大,这些不顺心的事情,总是被大嗓门的陈阿姨三言两语就化解开来。
通过采访,记者渐渐明白为何陈阿姨的理发店生意兴隆,陈阿姨没有因为它的价格低廉就在服务和对顾客的尊重上打折扣,反而让它已经成为人们排遣压力、抒发情绪的一个窗口,所以无论距离有多远、几经搬迁,这些顾客都是始终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