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长一段时间一直不太明白,那么高大上的路灯亮着为什么老城区的夜晚会不够明亮,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呢?经过昨夜今晚的连续两次察看,发现老城区夜晚不够明亮的最主要原因是:路灯和树木两者基本“骨肉相连”般融合造成的。
其一
老城区大规模开发自90年代中后期的十年左右,那时的路灯如鹤立鸡群矗立在新栽的小树间,哪怕用的是白炽灯泡也足够照亮道路,而二十几年后路灯还是路灯,可树木已生长的粗壮茂盛且将会更甚,此消彼长下树木像“雨伞”般裹住(遮挡)了路灯致灯光无法穿透“伞身”,又或者路灯成为了“雨伞”的伞尖尖仅照亮“伞顶”。(本帖忽略树木栽种和路灯安装是否符合国家有关间距规范要求以及历史成因)。
其二
路灯的灯泡早从白炽灯泡进化到节能灯泡到现今的led灯泡,而老城区内依旧大部分使用着白炽灯泡,据不完全察看使用节能灯泡或led灯泡的路灯(也许节能灯泡led灯泡不一定都是白色的光),只在延安东路、鲁迅中路等极少数道路上(这两条路好像也是今夏在G20峰会更换掉的),白炽灯泡相比节能灯泡led灯泡在寿命亮度散热等方面均无法比拟,当然价格可能节能灯泡led灯泡相对要高些。
其三
两者融合所造成的不够明亮,会给市民在交通与人身安全等方面带来不便和隐患,尤其在雨雾天的晚上。
其四
老城区多年前曾花巨资打造的“景观灯带”,现在看来落伍的不要不要的,连城区夜间的照明都可能未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的,那还有啥好可点缀的呢?而昏暗的城区也不符合绍兴作为一个经济大市的市貌。
……
综上,为了点亮老城区的夜晚,还老城区的夜晚以勃勃生机有必要:
1)“抱紧”路灯的两侧树木,按树木的品种与树龄进行速度修剪,之后施以每年度的巡检式修剪;
2)城区主要道路的路灯灯泡逐步更换为led灯泡(至少是节能灯泡),如胜利路、人民路、解放路、中兴路,及环城东、南、西、北路等;
3)就算不修剪树木不更换led灯泡,为了市民的安全出行,务必降低人行道侧的灯座高度至3米左右;
4)按照明规范要求和树木生长实际,来降升和调整马路侧的灯座高度与角度(特别是处于“伞顶”的路灯);
5)历史文化保护性质的街区(包括新建的特色街区),应点缀适用的“景观灯带”来勾勒出街景,而商业区的就免了吧;
6)路灯的开闭控制手段以现行科技水准,仍依据夏季冬季两个时段几十年前的技术来控制开与关,真是low到底了,是否应升级更换为光感开关与时控开关相结合来控制(景观灯带除外,其一般以17时—24时为区间按季节来调控),零点后的路灯应设置为间隔式亮灯,做到5-7成路灯亮灯即可,既满足照明需求又节约电力还增加灯泡等物产的使用寿命;
7)迪荡CBD区域现在可以,但十年后是否会像现在的老城区一样,路灯也被“抱紧”也被变成“伞尖尖”呢,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应当树立。
8)改进所需涉及到的财政、电力、路灯、绿化等几个部门,可能不是同一个主管单位领导指挥的,但亦应当协作团结共同为市民提供及时持续的优质服务,这是市民的期望更是你们的职责所在,年底的《XX部门总结(或述职)与计划报告》夸夸其有谈啥好的,老百姓要的是十足干货。
两个晚上我虽只察看了三条道路,分别是延安东路、鲁迅中路、环城东路,但窥一斑可知全貌,晚上三条道路的明暗程度真的是天壤之别(环城东路真是昏暗的一塌糊涂犹如乡间山区小道,延安东路与鲁迅中路还行但仍有改进余地,如树木的修剪与灯座的高度),同时希望文中点到的几个管理责任部门,请一起实地查看查看吧。
有些路灯的专业术语可能有误请海涵。
写于11月21日凌晨
确实,市区路灯还是很差的。104国道绍兴至上虞段,上虞至嵊州段,都还是老式的钠灯,昏暗。
led是一个趋势,可以有效减少远光灯的开启,降低交通事故率。
楼主的建议非常好,确实要注意昏暗的灯光存在的安全隐患。
非常好的建议
非常好的建议 强烈支持楼主ing……
楼主有心了
做个有心人,社会更和谐。
刚回家路过环城东路,在千客隆西面看到几辆市政路灯的车辆正在更换LED路灯,城区亮堂起来指日可待。如果和绿化园林配合好,先给树木理个发那就更赞了。
好像已经有几条道路更换完毕了,前几天是在中兴路上。
不知道春节前能否完成城区的两纵两横和环城线。
事情要一步步来的
现在老城区人气不旺